擋住美軍而名譽掃地,終於在1944年7月18日辭職。
當美軍在中太平洋取得勝利的時候,西南太平洋方面也取得了幾乎同樣驚人的勝利。麥克阿瑟將軍的美澳部隊沿著新幾內亞海岸向菲律賓方向推進,同時由哈爾西海軍上將指揮的艦隊透過索羅門群島向北推進。到1944年初,這兩次進攻已迫近日本人在新不列顛島上臘包爾的強大據點,使這個基地就襲擊盟軍來說已喪失作用。後來,美軍又決定繞過臘包爾,因為那裡集結著大約十萬名日軍。在以後的幾個月裡,麥克阿瑟和哈爾西在海陸空三方面聯合發動了一系列作戰行動,使澳軍和美軍到1944年7月30日已佔領了新幾內亞整個北部海岸的各重要據點。
當哈爾西的航空母艦這樣配合麥克阿瑟的部隊作戰時,西南太平洋戰事的性質馬上起了變化。由於航空母艦所載的飛機可以提供空中支援,麥克阿瑟的部隊不必再侷限於部署在由陸上起飛的戰鬥機群的航程之內。因此,距離縮短了,麥克阿瑟的部隊能夠一次躍進四百、六百甚至一千英里。
太平洋上的重大勝利同對日作戰中其他戰場上不斷的失望形成了對比。關於緬甸戰場,按照第二次開羅會議的決議,蒙巴頓必須放棄在緬甸日軍後方進行兩棲登陸的計劃。可是他於1944年1月發動了他的縮短了的戰役,沿著海岸再一次向若開推進。
同時,在緬甸北部,史迪威將軍接過了他在印度訓練的中國軍隊的直接指揮權。他的計劃是要把日本軍隊從打算修建的雷多公路(後來改稱史迪威公路)趕回去。根據計劃,雷多公路將在密支那同舊的滇緬公路連線起來。盟軍控制區內的這段公路已經動工建築。史迪威的部隊得到兩支突擊隊的支援,其中一支美國小分隊叫作“梅里爾掠奪者”,另一支是由奧德·溫蓋特將軍指揮的一支較大的英國部隊。這兩支突擊隊進入了緬甸中部和北部,在史迪威將軍的大部隊前面成功地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他們不打算與友軍據點保持地面上的聯絡,而是依靠空投取得必要的軍需品。這種嘗試既危險代價又很高,但終於成功了。象以前那樣,日軍非常頑強地抵抗,直到1944年8月3日,密支那才被攻下。那時雨季來臨,阻礙了地面的作戰行動。雷多公路直到1945年才通車,緬甸戰役的原定目標——恢復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陸上交通——就此實現了。那時對日戰爭的形式有了變更,而公路經過的地方又十分崎嶇,這兩個因素使這條公路的作用大為降低。只有少量軍需品透過這條得來不易的公路輸送到中國去。
同時,日本人並不是無所事事地等待蒙巴頓來進攻。1944年3月,日軍在緬甸中部發動攻勢,進犯印度,大約有兩個月的時間把英帕爾城四周平原上的英軍主力部隊截斷。後來只有依靠種種非凡的努力,包括從緬甸南部空運一整師的兵力到英帕爾地區,才把日軍擊退。可是向中線如此增援後,想在南部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就不可能了。1944年6月,日軍從英帕爾全面撤退。由於雨季已經開始,退卻的日軍遭到疾病和飢餓的打擊,損失慘重。
1944年在緬甸取得的這些區域性勝利,並未使中國的處境有多大改善。相反,偶爾從“駝峰”派遣飛機補給在緬甸作戰的部隊,反而妨礙了給蔣介石軍隊輸送軍需品。在緬甸北部,由史迪威指揮作戰的中國軍隊表現得相當出色,這說明中國人經過訓練和裝備後,打起仗來能和日本人不相上下。但是這並不能改善中國本身的局面,因為蔣介石軍隊顯然既缺乏訓練又缺乏裝備。
按照1943年5月召開的“三叉戟會議”的決定,在那年下半年飛越“駝峰”運往中國的軍需品中,一半以上用於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遠端轟炸機隊。在華南接近日本的地方建造了大型機場,使日本處於B…29新型轟炸機的襲擊範圍之內。到1944年春天,準備工作將近完成。但是,當日本人認識到本土的安全受到這種威脅時,他們便發動了一系列地面進攻,旨在佔領那些新建的機場。由於中國軍隊沒有能力阻擋日軍的前進,1944年4月至9月期間,那些機場在可以使用之前就被佔領了。
日本在中國的勝利給了美國所抱的希望一個沉重的打擊。從戰爭的初期起,美國的太平洋作戰計劃就規定中國要擔當重大的任務。美國人曾認為,他們可以指望經過正規訓練和配備的中國軍隊來擊敗日本的大部分地面部隊。在1944年的春天和夏天,這種希望成了幻想。中國軍隊的作戰效能並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蔣介石把他的大部分軍隊布成一道屏障,以防備正在華北作戰的中國共產黨軍隊。美國力求改變中國人管理和訓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