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從英美方面的作戰行動中得到的支援異乎尋常地表示了謝意。斯大林的態度鼓勵了丘吉爾,他想,也許能說服俄國人支援他的軍事政策而反對美國人的政策。畢竟,在莫斯科外長會議上提出土耳其參戰問題的正是俄國人,而且斯大林似乎對於為在義大利和東部地中海進行更大規模的作戰而推遲“霸王”計劃的前景並不憤慨。俄國將從土耳其海峽的開放中大得其利,因為那樣就能建立起一條新的更短的補給線,使租借法物資能直接送往俄國前線。
爭取斯大林支援他的地中海戰略這一新的希望是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前夕的主要思想;而羅斯福知道了斯大林的態度後,也不太起勁地鼓吹“霸王”計劃了。他總是在馬歇爾和丘吉爾的主張之間舉棋不定,直到直接聽到了斯大林的話。
不管軍事問題對俄國人和英國人顯得怎麼重要,出席會議的美國代表團主要關心的卻是一些別的事情。赫爾念念不忘的乃是奠定盟國各大國之間戰後合作的基礎;因此,軍事問題的初步磋商一結束,會議就轉而考慮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了。這個檔案是由美國國務院起草的,在1943年8月的“象限會議”上徵得英國的同意,此後又馬上提交了俄國政府。這方面的主要障礙是美國堅持把中國同英、俄、美拉在一起作為宣言的共同發起人。艾登願意遷就美國人,但莫洛托夫最初斷然反對把中國包括在內。然而赫爾還是堅持。莫洛托夫先是讓了一步,同意把中國的席位問題擱置不議,幾天以後,在10月26日,他終於同意了。
會上討論了宣言的文字,在措詞方面作了許多修改。由於莫託洛夫的堅持,原來條文中規定建立一個技術性軍事委員會的一條被刪除了。一經在文字方面取得一致意見,就得徵求中國政府的同意。透過迅速的無線電報往來;中國駐莫斯科大使受權代表中國政府在宣言上簽字。1943年10月30日舉行了正式的簽字儀式。
宣言莊嚴地宣告,四國將合作把戰爭進行到底,並將在今後“為締造並維護和平與安全”而繼續合作。約定採取三個具體步驟:
……它們'即美利堅合眾國、聯合王國、蘇聯和中國的政府'承認有必要在儘早可行的日期,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所有這些國家無論大小,均得加入為會員國,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戰事終止後,除非為實現本宣言內所預期的目的,並經共同磋商,它們將不在其他國家領土內使用其軍隊。
它們將彼此並與聯合國家中其他國家會商及合作,俾對戰後時期軍備的調節,獲得一項實際可行的普遍協議。
這個宣言的含義十分重大。俄國政府簽了字,這似乎充分證明俄國領導人願意在戰後時期與英美合作。美國政府簽了字,看來這同樣也說明美國放棄了孤立於歐洲和世界政治之外的傳統政策。進一步證明這一看法的舉動是美國參議院於1943年11月5日以八十五票對五票的壓倒多數透過了康納利決議。決議宣佈,參議院“承認有必要”為了維護和平而建立一個美國應該加入的國際組織。看來,這項決議的透過,使1920年事件不致重演,當時參議院曾否決了威爾遜總統的國際聯盟計劃。
在赫爾看來,四國宣言是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就。會上討論的其他政治問題,按照他的見解,無非都是為了配合這個宣言所包含的戰後合作的總的決定罷了。
英國人不大相信發表幾項總的原則的宣告會有多少價值,因此會上討論的大多數具體問題都是由艾登提出的。就這樣,經艾登提議,外長們同意建立一個歐洲諮詢委員會,總部設在倫敦。設定這個委員會是為了商討在主要盟國間可能發生的關於投降條款及其實施的各種具體問題。這個委員會被授權為共同行動提出建議,但不擁有釋出命令的權力。同樣,會上又一次根據艾登的提議同意建立義大利諮詢委員會。
外長們一致認為,在德國戰敗後,奧地利應重建為獨立國家。他們還接受艾登的提議,不在歐洲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而應把共同負責作為他們在歐洲大陸解放了的和佔領著的國家的政策的基礎。但是在另外兩個問題上,艾登可就不那麼順利了。莫洛托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提出的關於准許歐洲小國結成聯邦的提議;同時他為說服俄國人恢復同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關係所作的努力,也毫無結果。莫洛托夫明白表示,蘇聯政府期望在東歐和東南歐的事務中擁有決定性的發言權,這雖然不是他的原話,可是實際上的意思就是如此。
俄國人提出了兩個專案來討論。10月22日,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