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對中國的戰時政策也被披上了類似的理想主義的外衣;但局外人如果把美國的政策解釋為企圖把中國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那也是情有可願的。一位美國軍官被指派為中國軍隊的參謀長;美國總統派出使者連珠炮似的不斷地向蔣介石獻策,美國施加壓力迫使俄國和英國同意在盟國諸強中給予中國一個禮貌上的位子。蔣介石夫人在1943年2月私下向羅斯福保證,讓他放心,中國將在戰後和會上支援美國的政策。而總統也認為他能指望中國成為美國的一個朋友和支持者。
同樣地,俄國人也清清楚楚地表示:他們打算沿著西部邊界為自己建立一個勢力範圍。斯大林在1941年12月要求英國承認,波羅的海諸國以及戰前波蘭、芬蘭和羅馬尼亞的一些部分併入蘇聯。儘管這問題由於美國的堅持而延宕了,但俄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從未動搖,而且還利用無數次機會來表明這一事實: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摩爾達維亞、卡累利阿以及戰前波蘭國的烏克蘭地區和白俄羅斯地區現在都已正式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在1943年一年中,俄國野心顯然更大了。在與波蘭流亡政府的外交關係破裂之後(1943年4月26日),一個波蘭愛國者聯盟在俄國成立了,同時還新建了一個波蘭師與紅軍並肩作戰。波蘭愛國者聯盟是由共產黨控制的,它在1943年6月17日的首次公開宣言中向斯大林保證:“我們不會允許那些試圖在波蘭人民和蘇聯之間挑撥離間的人妨礙我們的關係”,從而與波蘭流亡政府開始公開論戰。
1943年末,蘇聯的活動公然伸展到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俄國政府在12月14日宣佈,一個俄國軍事使團將派往鐵托的總部;俄國和捷克流亡政府之間的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於12月12日在莫斯科簽字。這些步驟本身只能被解釋為友好的姿態,但是多疑的西方人能夠而且確實從中看到了泛斯拉夫主義的復活和俄國的擴張。在俄國內部,政府允許——簡直是鼓勵——泛斯拉夫主義感情的復活,特別在大戰的後幾年。同樣,俄國東正教在1943年9月4日的恢復,可以被解釋為不僅是對某些俄國人頑固的宗教狂的讓步,而且還是布林什維克政府可能用來對巴爾幹半島上東正教各民族的影響和支援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沙皇們也是使用過的。就這樣,看來三個主要盟國都各自專心致志於為本身建立一個地理上的特殊勢力範圍,在這種範圍內,友好的政府將按照這個或那個強大盟國的政策來行事。嚴重妨礙依據這些原則和和氣氣地瓜分世界的是德國問題。盟國中沒有一國甘心把整個德國納入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但是各國又都同樣地反對德國無人管轄,原封不動而不受控制,具有東山再起的潛力,就象它在1918年以後又重整旗鼓一樣。怎樣處理戰敗的日本這個問題,對於盟國三強來說並不那麼重要。一則是因為俄國沒有與日本交戰,英國也不能把很多力量用在對日戰爭上;再則日本的固有力量也比德國要小,1941年和1942年所發表的各項宣言對於盟國的戰後政策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些籠統的原則。1941年8月的大西洋憲章和1942年1月的聯合國家宣言是正式和公開闡述英、俄、美三國意圖的主要檔案。但這些宣言所用的語言是一般化的。等到勝利的前景更加明朗,這三大國的外交官們開始關心詳細的建議和怎樣使本國的利益同困難時期所宣佈的崇高原則和諧一致這個棘手的問題。
安東尼·艾登於1943年3月訪問了華盛頓,目的是試探美國官員對於戰後問題的意見。在與羅斯福、霍普金斯、赫爾以及其他人的談話過程中,兩國政府看法上的許多分歧變得明顯了。最重要的矛盾在於美國的關於聯合國託管制度的計劃。羅斯福在他心情比較開朗的時候曾表示,他希望看到對世界一切殖民地國家和落後地區都實行國際託管制度,代替戰前單個國家對這些地區所實行的帝國控制。艾登認為這種託管計劃實行起來將很困難,因為未來的聯合國各受託國有著不同的民族忠誠觀;而且,這種計劃將會削弱並最終摧毀大英帝國。
關於歐洲,英美的意願和期望不存在什麼根本分歧,雖然在細節問題上仍不一致。對於俄國將要求沿其西部邊界擴張大片領土的事實,羅斯福不願意正面反對;而艾登則傾向於至少不加挑剔地接受俄國那些比較適度的要求。至於德國,雙方一致認為把德國分成幾個國家是個聰明辦法;美國人主張事前做些工作,決定一下德國的哪一部分將由三大盟國中的哪一國軍隊來佔領。
然而,關於法國,卻出現了相當大的意見分歧。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