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負責。
總統的這項建議成為幾星期談判的基礎。澳大利亞人和荷蘭人感到很憤慨,他們對原來用來抵抗日本人的人員與方法都不信任。他們想要在盟國的磋商中具有較多的發言權。但是就實際作戰而言,隨著東印度的喪失,荷蘭人已經失去了在遠東作戰的作用。與此相反,澳大利亞則處在最前線,因為許多人預計,日本的下一步行動將是進犯這個大陸。因此,澳大利亞人作了堅決的努力,爭取在盟國研討作戰的內圈裡獲得一個席位。澳大利亞政府的外交部長赫伯特·伊瓦特為了使不情願的英國人和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接受澳大利亞政府的意見,訪問了華盛頓和倫敦。談判的詳情不可能從1952年公佈的資料中設想出來。但是卻可以概括一下1942年4月初所出現的結果。
首先,成立了兩個太平洋作戰委員會,一個設在倫敦,一個設在華盛頓。倫敦委員會於1942年2月10日成立,主要是希望使澳大利亞人對馬來亞作戰的經過所感到的不滿情緒平息下去。可是從成立的那天起,這個委員會就不起什麼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亞人對於由倫敦指揮遠東作戰一事,是不滿意的。主要是由於他們的堅持,才在1942年4月1日成立了第二個太平洋作戰委員會,地址是在華盛頓。羅斯福親自出任主席,中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加拿大都有代表參加。後來,菲律賓和印度也參加了。公報說,新的太平洋作戰委員會將同“倫敦的類似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絡,但是實際上,這個委員會對太平洋事態的發展只起了很小的影響。
事實上,這兩個太平洋作戰委員會是對太平洋地區一些憤怒的小國,特別是對澳大利亞的讓步。不論是英國或是美國都不願把戰略方面不易作出的重大決定提交這些小國,受這些小國的審議、批評或阻撓。美國的武裝部門特別不願意讓文官去控制或指導太平洋地區或任何其他地區的軍事戰略。英國和美國已經作出了這一基本決定——首先是對德作戰。面對著這個事實,澳大利亞人所指望的及早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去打擊日本,是註定要失望的。至於太平洋委員會的較小成員國對聯合參謀部的這個和那個決定所表示的異議,它們的努力全遭到拒絕。結果,太平洋作戰委員會僅僅成了一個發洩不滿的工具。
兩個太平洋作戰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使戰爭的指揮權掌握在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組織手裡的種種努力的最高峰。可是由於任何一個代表不同利益的委員會所避免不了的行動遲緩,以及英美兩國政府的反對,這個計劃完全失敗了。澳大利亞和所有其他的小國對重要的戰略總是隻能發揮有限的影響,好象是從舞臺邊廂說話那樣。由於英美壟斷戰略方面的決定反映出當時軍事和經濟力量的現實,所以這個制度執行得很好。看來很清楚,在任何機構內,雖然象澳大利亞、中國、荷蘭這樣的國家都有著同英國和美國同等的發言權,可是實際上它們卻不能作出關鍵性的決定。大國總不願把自己的行動交給佔多數的小國去表決。
就指揮作戰而言,太平洋和遠東地區軍事司令部的改組,比兩個太平洋委員會具有更為實際的重要意義。四個獨立的而又互相關聯的戰區建立起來,代替了美英荷澳聯軍司令部和在中國的聯合司令部。在新的安排中,統一指揮的原則已被拋棄或忽視了。美國人成立了三個司令部: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中國…緬甸…印度。在印度,英國人保持著他們傳統的軍事組織。這種機構就理論上講是笨拙的,特別在印度,而實行起來甚至更為笨拙。
人們可以猜測為什麼馬歇爾主張的統一指揮原則被放棄,但在1952年,可以證實這種猜測的資料還沒有發表。美英荷澳聯軍司令部的失敗一定是一個因素,而在韋維爾指揮下集合起來的那些國家之間的吵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新的安排總的說來很明顯是一種權宜之計,但是一旦商定了,這些司令部就在戰爭時期一直持續下去。後來再要改善指揮關係的努力至多隻是表面上的成功而已。
在太平洋,新的安排是由1942年4月4日的一道命令規定的。太平洋地區由美國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負責指揮。他的司令部設在夏威夷,是陸、海軍的聯合機構,不過海軍當然是主要的。另外,在北太平洋、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分別設立了附屬的司令部,新喀里多尼亞和紐西蘭全歸入南太平洋司令部的管轄之下。在這個戰區裡,唯一重要的盟國就是紐西蘭。紐西蘭的作用幾乎僅僅限於給養和基地裝置的供應。紐西蘭部隊大部分逗留在地中海地區。結果,美國人事實上無可爭議地控制了全域性。根據上文所引的羅斯福3月9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