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部分(3 / 4)

斯拉夫)、硫黃和黃鐵礦砂(義大利和挪威)、汞(義大利)、亞麻(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大麻(南斯拉夫和義大利)、木材(波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東南歐)等方面的需要。此外,羅馬尼亞大概還能提供即使不很充足、卻非常有用的石油。征服烏克蘭和高加索將對德國的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保證德國可以擁有豐富的石油以及大量的鎳和錳。這樣,剩下的真正缺少的東西就只有銅、錫和橡膠了。在許多情況下,銅可以用別的礦物去代替,而且西歐國家還有著大量的儲備。至於錫和橡膠,它們的供應仍然取決於能否保持同遠東的貿易路線暢通無阻。

在戰爭的頭兩年中,德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巨大的增長。閃電戰術不僅對第一個受到攻擊的國家波蘭,而且更為驚人的,對挪威、法國和低地國家,一律都很成功。征服波蘭,使德國控制了上西里西亞整個工業區。挪威戰役的成功,除了使德國能從挪威本土得到重要的戰略原料來源外,還減少了瑞典同西方盟國的接觸,保證了瑞典的鐵礦砂可以繼續供應德國,這種鐵礦砂由於含鐵量高而很有價值。佔領西歐和征服維希法國,不僅使這些國家的龐大的工業能力可以供德國使用,而且還帶來非常重要的原料貯存(尤其是銅),以增加德國的很不充足的儲備。在東方,德國控制的地區也在迅速擴大。南斯拉夫的被征服,以及它隨後的被肢解,把更多的戰略原料資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博爾的銅礦——置於德國的支配之下,同時衛星國家對德國阿諛逢迎的程度也增加了。最重要的是,在俄國初步獲得的成功,使德國認為,它對原料的擔憂可能就要過去了。尼科波爾及其蘊藏豐富的錳礦,已經牢牢地掌握在德國人手裡,而高加索也在羅斯托夫德軍的攻擊範圍之內。

德國到處都在挺進。雖然在這個階段擴大經濟基礎,從而“深入地”重整軍備,仍然是可能的,但是在德國人看來,原有的工業能力已經完全足以應付對它可能提出的要求了。的確,在法國淪陷和進攻俄國之間的那段時期,是一種“和平式的戰時經濟”時期。在這時期,民用生產幾乎保持不變。甚至在入侵俄國以後,他們仍舊讓軍備生產減少,認為已經儲存的武器和軍火將足以應付武裝部隊在對蘇戰爭中的需要,因為德國人堅信對蘇戰爭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順利地結束。

閃電戰策略可能並不是到處都能成功的第一個跡象,出現在1941…1942年冬天在俄國遭到挫折的時候。德國對於武裝部隊所需要的裝備數量的估計不得不倉促加以修改,軍備生產下降的趨勢也不得不扭轉過來。但是德國人決沒有放棄他們對閃電戰最後獲得成功的信心。在1942年頭幾個月俄國人展開反攻以後,德國人又發動了夏季攻勢,結果德軍佔領了高加索的大片地區,尤其是邁科普油田。德國終於佔有了俄國的許多產油區,只需要花時間把俄國人撤退時造成的破壞予以修復。在國內,他們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證作戰物資的增產,但是政府認為並不需要對德國的經濟結構進行任何影響深遠的改變。

促成軍備增產的任務交由阿爾貝特·施佩爾負責,他於1942年2月弗裡茨·托特死後被任命為軍備與軍火生產部長。但是施佩爾的任務僅限於監督軍備生產,而且即使在這方面,也並非完全由他負責。這件事情表明:當時並未打算立足於戰爭對經濟進行徹底改組。工業仍舊由經濟部領導下的工商業團體進行全面的、效率不那麼高的管理,而原料的分配工作主要仍然是經濟部長豐克及其屬下的各個機構的職責。

在這種背景下,施佩爾設法把軍備生產在1942年2月至7月間提高了大約百分之五十五。在缺乏任何經濟改組計劃的情況下,促成這項增產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工業本身的效率。施佩爾企圖用職責範圍規定得比較狹窄的、較小的機構,代替緊密地結合起來的全面管制,從而提高效率。這些新的機構就是所謂主要委員會(Hauptausschusse)和工業瑞恩(Industrieringe)。對所有比較重要的成批生產的作戰物資,如軍火、飛機發動機、機動車等,都成立有主要委員會,它們只負責管理製成品。另一方面,工業瑞恩則負責不止一種軍備成品的生產所需要的原料、半成品和附件,並且各別負責管理電工產品、有色金屬、工業玻璃、陶瓷製品這類東西。主要委員會和工業瑞恩又進一步分成許多更小的組織,它們的任務甚至更加專門。例如,管理機動車的主要委員會就分成十六個專門委員會,管理摩托車、輕重卡車、牽引車和汽車修理等業務,這些專門委員會本身又分成更小的工作委員會。工業瑞恩則分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