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領導下的“歐…非半球”與日本領導下的東亞勢力範圍之間應當“按照寬宏的方針”進行“自由貿易”。這種貿易關係不是以地區對地區,而是以國家對國家為基礎的:象以前那樣,“日本將同歐洲地區的獨立國家直接進行貿易和簽訂貿易協定,同時德國和義大利將同日本勢力範圍內的獨立國家,如中國、泰國和印度支那等直接進行貿易和簽訂貿易協定。”歐洲國家(例如荷蘭)有殖民地在遠東的日本生存空間之內的,將從歐洲大空間的剝削中得到一份補償。對整個歐洲來說,新秩序將帶來的好處有:消滅失業現象和保證糧食生產國的剩餘農產品有銷路,並且可以不受世界物價波動的影響。同時,“德國的生產鬥爭和四年計劃”可以作為藍本,“經過適當的修改,在歐洲付之實施”,這樣歐洲大陸依賴海外供應的程度就將減少。但是在這階段,關於歐洲未來的經濟組織並沒有作出較為明確的承諾。事實上,想要知道新歐洲將“象一個卡特爾、聯營機構,還是康采恩”的“形式主義者”受到了告誡,他將“不得不等待一個長時期,直到他的法律上的願望在新秩序本身中得到滿足”。
在簽訂三國公約時,羅森貝格透過1940年10月27日《人民觀察家報》發表的一篇文章闡明瞭新秩序的基本宣傳概念。這個羅唆的納粹理論專家爭辯說,德國支援劃分生存空間來取代十九世紀的經濟與金融帝國主義,同時互相保護屬於“生存空間”的各國人民。當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了這種意見時,引起兩次世界大戰的那類事件就不會重演了。因此,最終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持久和平的歐洲大陸,一個經濟上大部分是自給自足的,政治上則是完全獨立的大陸。在那裡,大德國將起著“波羅的海與地中海之間的聯絡作用”。如同德國內政部的施圖卡爾特所說的那樣,當前的這場戰爭已經擴大了德國人民團結的概念,使之成為歐洲人民團結的概念。這一發展的結果,據另一個納粹作者說,將是以生存空間的法律來取代國際法。在這場新的“革命”中,指導原則將不是民族自決,而是生存空間的自決。
由於義大利成為三國公約中名義上平等的夥伴,地中海和非洲就受到了重視,因為該國的主要野心據認為是在那裡。“歐洲…非洲”地區被認為是一片單一的“大空間”,而地中海則起著“連線歐、非兩個地區的水橋”作用。德、日兩國承認義大利的主要利益在這個地區,而德國對非洲的權利要求據說是極為適度的。據裡賓特洛甫說,“如果德國能夠收回以前屬於它的殖民地,它大體上就滿足了。”義大利將獲得非洲土地的最大部分,至於英國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屬地,那“可能將由德國、美國'原文如此'和日本三國瓜分”。
在這階段,納粹時事評論員顯然覺得很為難,不知如何來說明蘇聯在軸心國侵略計劃中的作用,它即便不是積極的夥伴,也是一個關心的觀察家。這並不是說,納粹評論員清楚地看出,三國公約同1939年8月的納粹…蘇聯協定有著基本的矛盾。相反地,他們費盡心機來著重說明,三國公約(俄國在1940年11月差一點也參加了這個公約)並不是針對蘇聯的,因此不會影響到德蘇關係。根據雅賴斯博士1940年10月6日在《科隆日報》上發表的文章,當前這場鬥爭的結果將是建立一個“政治的歐洲”,它和所謂“地理的歐洲”是不盡相同的。這個“政治的歐洲”到俄國的邊界為止,因為俄國本身是一個大陸,所以它可以說是德意兩國勢力範圍以外的一片截然不同的大空間。
但是,如果德…意的生存空間到那累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便中止的活,那就沒有滿足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所提出的在東方擴張領土的願望。因此,直到1941年對俄國發動進攻後,生存空間的鼓吹者才能強調新秩序轉向俄國擴充套件的種種利益。根據1943年3月21日《德意志總彙報》的文章,大歐洲的生存空間“只有伸展到東方草原和四周沿海地區時”,才有可能永遠獲得保障。而同大亞洲空間的聯絡也就得以建立起來了。正象一個作者所說的,對蘇作戰並佔領東方領土,能使原來已經過於偏西的重心移回到大陸的中央,從而達到恢復歐洲均勢的目的。因此,把東方地區合併進來,乃是一個聯合的歐洲當前的任務之一;各國的輿論都開始認識到這項任務的重要性,而不只是把戰爭當作保衛歐洲防止布林什維主義的一種手段了。因此,每一個國家必須考慮一下自己對這一共同事業將作些什麼貢獻,並且“必須以合作者的姿態參加這個宏偉的歐洲大廈的興建工作”。那些新空間的鼓吹者還堅持說,每一個國家必須“完成自己的革命”(即按照納粹原則進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