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日本相比,其地位相應地增強了。另一方面,法國的瓦解和預期德國將獲全勝的前景,也未嘗不使莫斯科擔憂害怕,因此蘇聯政府並不怎麼想冒險捲入遠東的糾紛。而日本卻仍然在中國不能自撥,使日本繼續陷於這種境地,對蘇聯是有利的。另外,日本想要俄國人給予保證,假若日本開始向南進行冒險活動,蘇聯不會向它進攻。因此,總的說來,日本在外交上處於較弱的地位,所以在諾門坎問題上不得不讓步。1940年3月,東鄉恢復了對有爭議的滿洲國…外蒙古邊界問題的談判,經過長時期的商談,於6月9日由東鄉和莫洛托夫達成一項協定,按照蘇聯提出的要求劃定了諾門坎地區的邊界。7月18日,商定設立一個聯合邊界委員會。據那個替東鄉和莫洛托夫當譯員的野口喜雄說,東鄉在7月初建議締結一項政治協定。建議的內容是兩國確認以(1925年)的基本條約繼續指導雙方之間的關係;如果其中一方受到一個或幾個第三國的進攻,另一方應在衝突中始終保持中立,這個協定的有效期應為五年。幾天以後,莫洛托夫在原則上同意了,到8月中旬,他宣稱,如果日本人放棄他們在薩哈林島北部的特許權,蘇聯準備同意接受這項協定。東鄉建議日本政府接受這個條件,以締結中立協定。但是這時米內內閣已經垮臺,接替的是以近衛公爵為首的內閣,由松岡擔任外相。8月29日,東鄉被召回國,並奉命在繼任者未到任之前,暫停談判。
德國在歐洲的勝利註定了米內內閣的命運。這個政府既未能與英美達成協議,以促進它所渴望的“對中國事件的處理”,這時又受到指責,說它下錯了賭注。日本希望同德國達成協議,商定英國一旦被打敗後——看來不過是時間問題——如何分贓。但是如上所述,德國政府對日本的建議,反應卻有些冷淡,並表露不準備同一個素來與它疏遠的日本政府合作。因此日本軍界領袖決意踢開米內內閣,由一個能同軸心國進行所希望的合作的內閣取而代之。從1940年5月31日起擔任掌璽大臣,同時又是日本政界中頗能左右天皇意見的木戶侯爵,在日記中透露,他已為任命近衛接替米內而活動了一些時候。7月8日,陸軍次官阿南將軍拜會了木戶,談到米內內閣根本不適合同德意談判,改組內閣已不可避免,陸軍準備支援近衛。16日,陸相畑大將經授意提出辭職;由於軍方不準備推薦任何人接替他,因而米內和他的內閣只得在當晚全體辭職。天皇不願看到內閣被推翻,表示有些不滿,但也不敢站在公然反對軍方的立場。7月17日,召開了包括木戶和幾個前任首相的重臣會議,會上一致推薦近衛當首相,當天晚上,他奉天皇的諭旨組閣。宮廷派和軍方之所以一致推選近衛,是由於宮廷派認為,讓近衛擔任首相,並讓他擔任那個正在形成可取代議會派的新的政治組織的領袖,他就能制止在國內走向極權主義和在國外走向同軸心國合作,而軍方則估計,近衛是出名的懦弱和優柔寡斷,這樣他們就能牽著他沿著他們所希望的道路走下去。結果證明軍方的估計較正確,近衛正象他的主子天皇一樣,沒有能力阻止日本致命地陷入戰爭。在組織新內閣時,近衛即使不願任東條當陸相也辦不到,因為決定此事之權掌握在軍方。不過,如果木戶的話可以相信,軍方把選擇外相之權留給了近衛,而天皇則勸他物色人選時要慎重。鑑於軍方反對任命任何一個不贊成同軸心國更密切聯絡的外交家擔任此職,近衛的選擇權是有限的。他選中了松岡洋右,也許是因為他認為松岡不會去逢迎軍方;也可能是因為他輕信了松岡,松岡自稱懂得怎樣同美國打交道。事態發展證明,近衛選中的人是再糟糕也沒有了。
在對外事務中,松岡以為他既能利用兩個軸心國,又不致對它們承擔過多的義務。他告訴重光說,義大利今後將從屬於德國,但是日本因所處的地理位置,卻能保持獨立。日本應當奉行他所謂的“類似蘇聯那種獨立的等距離政策”。他說,日本應當利用德國在歐洲戰勝的機會,對法國、荷蘭、葡萄牙在遠東的領土發動突然襲擊,據他估計,這樣做可以最少地冒捲入戰爭的風險,而獲得最大的利益。松岡還認為,英國也將被希特勒打垮,屆時日本就可攫取英國在遠東的屬地了。他估計,如果以日本站在另一方積極進行干涉相威脅,將可阻止美國去幫助英國。他基於這些錯誤的想法,推行了終於使日本兩面極不討好的政策。軸心國家懷疑日本,而且有充分理由,它們對它從未完全信任,而民主國家則把日本看成只在伺機向它們發動進攻的敵人。於是,在松岡任職的那致命的一年中,日本陷入了這樣的境地,只得蒙受恥辱或孤注一擲投入戰爭,否則就無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