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佐爾格的德國人,獲得有關日本內閣和聯絡會議決議的一些機密情報。這個德國人表面上是個納粹新聞記者,實際上卻是共產黨的間諜,他的日本同謀者之中,有一個是近衛本人的朋友和他幾個私人秘書的朋友。莫洛托夫如果確實知道訂有秘密協定,那麼,裡賓特洛甫的否認和遁詞可能會更加引起他的猜疑。他所不知道的只是:德國人和日本人打算如何使蘇聯配合他們的政策,或者莫斯科如果表示不隨和的話,他們將作何打算。在歐洲,由於維也納裁決和意德兩國給予羅馬尼亞保證,德蘇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了。在遠東,東鄉突然被召回,又重新引起了蘇聯對日本的懷疑,莫洛托夫說,這件事正好發生在一次重要的談判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令人不解。東鄉的後任建川美次將軍當過乃木將軍的副官,乃木就是那位在日俄戰爭中攻克旅順港的征服者。這是一個不祥之兆,再者,建川在新京發表宣告,說蘇日關係“應當重新開始”,也不是個好預兆。
儘管如此,建川的意圖卻不懷敵意。他奉松岡之命赴莫斯科,謀求締結一項蘇日互不侵犯條約。他希望能使蘇聯政府承認滿洲國並停止援助蔣介石。就象他告訴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那樣,作為交換條件,日本準備承認蘇聯對外蒙古的控制權和在新疆的特殊利益。但是,當建川在10月底到達莫斯科,向莫洛托夫提出這些建議時,這位蘇聯外長卻搪塞說,同日本締結協定的問題正在研究中。
莫洛托夫應邀訪問了柏林。他想看看希特勒將有什麼表示。英國政府也在向莫斯科獻殷勤,美國政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因此,蘇聯政府認為自處於極其優越的討價還價地位。在柏林,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於11月12…13日兩天試圖以瓜分舊大陸這種令人眩目的前景來誘惑莫洛托夫,即在英帝國不出所料地崩潰後,舊大陸將劃分為幾個勢力範圍,屆時,劃給蘇聯的勢力範圍將包括波斯和印度。裡賓特洛甫告訴莫洛托夫說,日本渴望同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如受邀請,願意為此事充當中間人。裡賓特洛甫又說,如果能首先簽訂這項條約,日本政府將承認外蒙古和新疆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同時關於薩哈林島的煤和石油的開採權問題,日本也將“迎合蘇聯的願望”。預先簽訂這項條約,有助於日本政府消除由於放棄這些開採權而引起的公眾不滿情緒。但是,莫洛托夫回答說,這項條約的談判“是不能與其餘一些複雜問題分割開來的”。其次,他對大東亞圈也非常懷疑,要求知道其確切界限,對這件事,裡賓特洛甫寧願不聞不問有關中日媾和的問題,莫洛托夫聲稱,俄國和德國當然有責任關心解決中日關係,但是,“一定要向中國保證是體面的解決,特別是因為日本現在有攫取印度尼西亞的可能”。
很顯然,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無意拋棄重慶,無意贊同日本在東亞的新秩序,雖說他們也準備在獲得一定代價的情況下,同日本締結一項條約,使日本能任意向南方擴充套件勢力,而在那裡同英國和美國發生衝突。
裡賓特洛甫在同莫洛托夫進行最後一次談話時,曾建議締結一項條約,包含三項條款。根據條約,蘇聯將宣佈同意三國公約的目標,願意在政治上同德、意、日三國進行合作。這四個國家須尊重彼此的勢力範圍,不得參加對四國中的任何一國懷有敵意的國家集團。有關四國的勢力範圍,或者說“有關四國在領土願望方面的焦點”,將寫入擬議中的公開協定的各項附屬秘密議定書中。
11月26日,即在莫洛托夫返回莫斯科後十天,蘇聯對德國的建議作了這樣的答覆,只要蘇聯的某些條件能夠被對方接受,蘇聯政府對裡賓特洛甫擬訂的四國公約草案將表示同意。蘇聯的條件包括:德國軍隊從芬蘭撤出,蘇聯與保加利亞簽訂一項互助條約,蘇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附近建立一個陸軍和海軍基地。在中東,巴統和巴庫以南的地區,朝著波斯灣的總方向,應被承認為蘇聯的領土願望的中心。在遠東,日本須放棄在薩哈林島北部的煤和石油的開採特許權。
這一答覆說明,俄國人的主要興趣是在巴爾幹地區,而這個地區希特勒是堅決不讓俄國人插手的。希特勒與裡賓特洛甫不一樣,他對同蘇聯簽訂協定的結果從來不懷希望,也不特別渴望同蘇聯簽訂協定。他不信任斯大林,認為那位蘇聯領袖將伺機撕毀任何協定,對德國進行襲擊。希特勒決心先發制人;12月18日,他下達了“巴巴羅薩行動”第21號指令。1941年1月17日,正當莫洛托夫為他11月26日的去函一直未獲答覆而感到奇怪時,他接到通知,說他所提的問題需要經過德、意、日三國討論,德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