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政治協議,他宣告,凡是答應日本在中國擁有任何軍事特權或經濟特權的媾和條件,美國決不會同意。美國政府也不會放棄其不承認滿洲國的政策。他在12月初給英法大使的一份備忘錄中,重申並強調了這些觀點。但是,這些保證未能消除英法的恐懼。12月15日,洛西恩告訴赫爾,英國政府擔心,日本會同蘇聯達成協議,或對英國在遠東的利益造成某些損害。因此英國政府認為,不應錯過任何緩和亞洲局勢的機會。但是赫爾的答覆同韋爾斯先前所說的一樣。
蘇日之間的政治和解沒有實現,但是一種新的因素卻以蘇芬衝突的形式而產生了。蘇芬衝突一度似乎很有可能把英法捲入對蘇作戰。有鑑於此,英國政府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無論如何要使日本保持中立。1939年12月和1940年1月間,英國駐東京大使和日本外務次官舉行了非正式的商談,討論仍然懸而未決的日本封鎖天津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問題,但是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在倫敦,日本大使重光和英國外交次官R·A·巴特勒也不時舉行會談。3月23日,重光向有田報告了3月21日舉行的一次會談情況。重光說,他在這次會談中向對方說明了中國的局勢,並說新的(汪精衛)政府將在3月30日成立。他說明日本的政策是要在中國建立和平與秩序,除了共產黨分子以外,不排除其他任何人。他還說,“如果新的中央政府與重慶政府之間能夠達成某些妥協,那一定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據重光說(必須著重指出的是,這只是他個人的說法),巴特勒回答說,英國政府不能改變承認重慶政府為正式的中國政府的政策,“但是他理解我的說明,並希望新政府能夠成立。”巴特勒還說,他在當天已發出有關解決天津問題的指示。對於蘇聯,巴特勒說,工黨希望避免採取敵對行動,但是贊成採取這種行動的輿論卻越來越強烈。他談到在擴大反對德國的戰爭中,必需用封鎖或其他的辦法打擊蘇聯。重光說,日英兩國可能在未來達成進一步的諒解,這有多方面的理由,巴特勒表示同意。
英國政策的全部真相至今仍然藏在檔案館內秘而未宣。不過,情況似乎是,鑑於美國的態度,英國政府不能倡議中日之間達成任何妥協的和平,但是英國仍希望這樣一種和局能夠拼湊起來。這將為英日和解作好準備,並能消除英法在遠東的憂慮。克萊琪於3月28日在東京公開發表演說,他在講那些話時,未始不想到有上述的可能性。
但是,國際形勢已經在變化。蘇聯和芬蘭的媾和,排除了英國和蘇聯立即開戰的可能。隨後,在4月間,德國征服了挪威,接著在5月和6月間,低地國家遭到蹂躪,法國則土崩瓦解。
這些巨大的變動在日本產生了強烈的反應。親軸心派興高采烈。“軍隊、反動分子和南進‘擴張論者’再一次揚眉吐氣。不久,這些集團就公開地為它們的朋友德國兵橫掃法國擊敗盟國而歡欣鼓舞。”但是,日本政府並不把這件事簡單地看作是見風使舵附和德國的問題。海軍大將米內和日本海軍界普遍關心這樣的警告,認為希特勒不會輕而易舉地壓倒英國的制海權,認為勝負尚未定局。他們還接到駐倫敦的重光等人的警告,說英國人民正在丘吉爾政府的領導下團結起來。此外,美國和蘇聯這兩個中立大國的態度,也需加以考慮。
而且,德國如果獲得全勝,對日本是否純然是幸事呢?日本政府不安地意識到,它對擬議中的1939年三國公約所持的阻撓態度,以及它事實上默許英國在海上行使交戰國權利一事,象在“淺間”丸協議中所表明的那樣,都不可能贏得希特勒的好感。希特勒如在歐洲得勝,會預設日本的東亞新秩序嗎?他會不會對被他征服的那些歐洲國家在亞洲的屬地擴張德國的統治權呢?東京方面認為,顯然日本必須立刻堅持它對這些地區的權利,以排斥一切後來者,必要時也把德國排除出去。重光憑著一個老練的外交家所具有的自由權,正在極力要求有田採取這個步驟。
為了騰出手來對付可能對西歐國家在南洋的遺產發生的爭奪,日本就更應結束同中國的衝突。法國的投降和英國遭到的極端危險,給了日本極好的機會,來迫使這兩個國家撤走它們在中國的駐軍和封閉它們所控制的道路(供給重慶的物資,就是透過這些道路輸送的)。東京希望,英法這樣撒手不管之後,將迫使蔣介石屈服,或者促使更多的人背叛他去投奔汪精衛。
6月19日,英國議會宣佈,已在東京就天津英租界的銀元和警務問題締結了一項協定。十分之一的銀元將予出售,以售得的款項用於賑濟1939年間天津地區遭遇洪水的中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