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囊晃煌�紜�
成龍的父親叫陳志平。小時候,成龍不叫成龍,而是叫陳港生,有紀念在香港出生的意思,成龍是後來取的藝名。小港生長得很像父親,特別是那個大鼻子,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小港生從不生病,有一雙好動的腿和手。從3歲起,港生就跟著父親學“小洪拳”。港生好像天生就是一塊“武料”,父親一點就通,就是經常受傷,每天晚上練完功夫,母親總要用溫熱水替兒子擦洗傷處,沒有碘酒就用鹽水消毒。
5歲時,港生進了南華小學唸書。他對讀書毫無興趣,經常把母親給的車費和早餐費用來買零食吃,父親責罵他是“好吃鬼”。南華小學都是些中國小孩,附近的奧紳小學則是“小洋鬼子”的天下。他們認為中國孩子就應該成為他們遊戲的工具,放學後,兩群學生經常打架。港生從小隨父親學習“小洪拳”,與洋孩子們交手,所向披靡,即使兩三個一起上,也要被港生打趴在地上。港生因“好戰”而全校聞名,洋學校的校長找到港生的班主任,訴說洋學生經常被港生痛打的經過,希望老師能教育這位厲害的淘氣學生。老師無可奈何,專程登門要求陳志平嚴加管束,以免惹出是非。
港生因為“好吃”、“好鬥”,學習成績糟糕透頂。一年級下學年期末考試有兩門功課不及格,被學校勒令留級。於是,他重新背起書包上一年級。然而無論教師和家長如何管束,成龍依然故我,學業毫無起色,以致一年級成了他平生的最高學歷。
當了大明星之後,成龍曾多次戲稱自己的讀書生涯是“讀來讀去都是一年級”。
父母看出兒子不是讀書的料,但也想不出因勢利導的好法子,因此愁眉緊鎖。陳太太跟丈夫商量:“我看港生生性好動,又貪玩,是塊習武的料,不如讓他去學武生。”
拜于占元為師一天,父親帶成龍去參觀一所武術學校。
這所學校是京劇武生於佔元創辦的(後來改名為中國戲劇學校),他在香港招收門徒,主要是傳授武功。他和成龍父親是要好的票友。來到戲校,只見靠牆倒立著一大排剃著光頭的學生,年紀都在10歲左右。50來歲的于占元身著對襟唐裝,手拿鞭子來回巡視,見哪個姿勢不對或有意偷懶,便一頓鞭子猛抽。
成龍小嘴半張,看得十分入神。小學員捱揍時,他的神情便有幾分惶恐。旁邊的父親斜眼望著兒子,心想:小子,看看練功多苦,再不好好讀書,也把你送來受這份罪!誰知兒子根本沒被嚇唬住,當場提出要上這兒來學武,而且誇口說,“拿大頂”他早就會,絕不會挨鞭子。這以後,成龍經常往戲校跑,別人練功,他也在旁邊練。在兒子的反覆懇求下,父母鬆口了。從此,成龍開始到于占元的戲校旁聽試讀。
不久,駐港美國領事夫婦任職期滿,改派澳大利亞,他們希望成龍的父親也能隨他們一道去。因多年來主僕之間建立了一定的情誼,成龍父親便答應了。赴澳大利亞前,父母鄭重地把兒子託付給於佔元。從此,成龍成了一個“全託”生。父親前往澳洲之前,與于占元簽了一份十年的合約,於是,陳港生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戲校生活。
于占元在香港演藝界具有特殊地位。他是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的。在內地時,他學的是京劇武生,但並沒有什麼名氣,即使來港以後,個人在舞臺表演上也沒什麼建樹。他女兒的名氣倒是比他大得多(他女兒名叫于素秋,曾是香港“粵語殘片”時代的首席武打女星)。于占元的主要功績,在於他造就了“七小福”,由此奠定了他明星級的園丁地位。所謂“七小福”,是指在於佔元戲校學藝成績最佳、後來在香港演藝圈取得較大成就的七個人,包括大弟子洪金寶,其次是元奎、元華、元龍、元俊、元德、元彪。以上排名第四的“元龍”便是成龍。
七人中,洪金寶成名最早,他後來在演藝方面的成就雖然比不上成龍,但他事業發展面比成龍寬廣,其他六個人均各有造化。
成龍8歲剃掉頭髮,正式拜于占元為師。每天早晨,師兄師姐都在天台上跑圈練功,拿大頂,港生跟在他們後面做做樣子。別人倒立30分鐘才能停下,他立了半分鐘就跑開去舞弄單刀,他覺得這種日子過得很愜意。然而到了第六天,港生不小心丟了一顆核桃在地上,伸手到冰箱旁去撿,結果被人告到師父面前,說他“玩電”,原來他撿核桃的地方正是電源插頭所在。師父點了點頭說,這孩子也該“開齋”了。於是叫港生跪下,用藤鞭重重地打了港生六下,師兄師姐們站在旁邊幸災樂禍地竊笑。
這是戲校的規矩,每個新生都要過“開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