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名列1977年“香港十大賣座電影”之中,並獲得第24屆亞洲影展最佳服裝設計獎。
1982年9月,李翰祥在澳門名流何賢的資助下,帶了一班人馬,首次回內地拍片。這是他時隔34年重返內地。當時,港臺兩地大量輿論指責他“晚節不保”、“是個叛逆”。
的確,作為一個非左派公司的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是第一個回內地拍電影的。他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合拍的首批影片,原定5部,包括《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同治中興》、《變法維新》和《八國聯軍》,但後來只拍了《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均由內地演員劉曉慶和香港演員梁家輝主演)。
李翰祥對古裝片情有獨鍾,也歷來重視劇本。為了拍好這兩部電影,他先後請了三位劇作家編寫文學劇本,然後自己在北京飯店閉門謝客,親自動筆修改。這兩部電影上映後,其中一部獲得我國文化部頒發的“1983年優秀影片特別獎”。在香港第3屆電影金像獎評選中,《垂簾聽政》被評為“十大華語片”的第二名,同時還獲得一系列獎項。
1994年,李翰祥拍了一部《情人的情人》,票房只有80萬港元,是他從影以來的最低點,因此招來“江郎才盡”的譏諷。
也許是為了再次證明什麼,1996年,他以70高齡之軀,投入拍攝40集電視連續劇《火燒阿房宮》,結果由於勞累過度,大病突發,於12月17日死在拍攝現場。
李翰祥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回憶自己從影以來的“幾起幾落”。他說:“我導的第一部古裝片《貂蟬》,在亞洲影展得了導演獎之後,由菲律賓返回香港的時候,邵氏公司的全體同仁幾乎傾巢而出,到機場去歡迎,我們一下飛機,萬頭攢動地把我和六老闆(邵逸夫)擠在中間,忽然一下子被幾位手足,把我和六老闆舉在半空,所以我們只好在一片歡呼聲中,騎著馬出了機場……那以後,我在影界紅透了半邊天,在片廠走路都前呼後擁地跟了一大群,人沒到,聲先聞,開路先鋒老早跑到前站通風報信:”李導演來了,李導演來了!‘接著,別人在迎合觀眾口味拍血腥的武打商業片,我仍一意孤行,堅持己見,和市場背道而馳,拍一些如《冬暖》、《破曉時分》一類的文藝片。這兩部影片公映後,評論是上上,而票房則是下下,使投資者血本無歸。當時以票房過100萬才算大導,所以我改變初衷,馬上拍了一系列騙術影片,接著又拍了《大軍閥》、《風月奇譚》、《風花雪月》等喜劇,使香港的年輕人至今都以為我只是個風月大導。於是我在港臺的影壇上又風生水起,一時獻榮獻媚的,叩頭的,送禮的,不一而足。沒幾年我導的影片,票房紀錄又漸漸低落了,人們的臉色也一如寒暑表一樣下跌了,甚至又有人和我面對面也視同陌路了。等到我在大陸拍了《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在香港都過了千萬紀錄,於是馬上覺得影界的人情又熱了起來。“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李翰祥激憤地寫道:“所以,你在這個圈子裡,還要求什麼人情的話,那你就是白痴,不必罵他媽的,更不要念百家姓、三字經!”
第五章 才華橫溢的新銳導演
導演是明星中的明星。吳宇森、徐克和許鞍華則是當前香港影壇最活躍最有特色的導演,特別是吳宇森,在電影市場低迷時期,他以大型動作片打入美國好萊塢,使洋人再也不敢小看香港電影;而許鞍華等人則在個人性與商業性相結合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
“新浪潮”主將許鞍華許鞍華生於1947年5月23日,原籍遼寧省鞍山市,所以起名“鞍華”。未滿週歲時,她隨父母遷居澳門,在那裡度過了她的童年。青年時期,許鞍華考入香港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專業,畢業後留校攻讀碩士學位,同時兼任助教。1972年,她在獲得學位的同時還得到了一筆獎學金,於是帶著這筆錢飛赴英國,進入倫敦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課程。
1975年學成回港,她先後任職於無線電視臺和香港電臺電視部等機構,因執導過廉政公署的片集而深受知識界的欣賞。她還曾到東南亞與墨西哥拍過紀錄片。1979年,許鞍華轉入電影界,為香港比高電影有限公司執導了自己的處女作《瘋劫》,在港臺影壇引起較大反響。
《瘋劫》取材於發生在香港龍虎山的一件真實的兇殺案,經過藝術加工,表現得極具懸念。故事是這樣的:一日,龍虎山發現一男一女雙屍案,經家屬匆匆辨認,死者為青年醫生阮士卓(萬梓良飾)及其未婚妻李紈(趙雅芝飾)。警方懷疑兇犯為住在山區附近的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