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藝人當中,成龍是第一個得此榮譽的。聽主持人介紹,其他拿到榮譽博士學位的人都是很有學問的,成龍難免感到慚愧。不過他說:“我可以作為一個榜樣,就算讀書不多,只要認清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成就也會得到社會認同。榮譽是別人給予的,不可強求。有很多獎,例如奧斯卡、諾貝爾,我都好想獲得,但我不會為了得這些獎而改變自己。現在多一個獎就多一個鼓勵,當作錦上添花。”
成龍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就還是自己演的電影。他說:“我電影演得好,遠不是想人讚美,而是對自己負責,現在很多電影失敗,是因為他們自己也通不過就交給觀眾,哪有人看,不失敗才怪!”
總而言之,成龍是繼李小龍之後,由香港推出的第二位具有國際聲譽的功夫明星。從1962年到現在的30多年中,他拍了50多部電影,其中大多數是擔任主演。在藝術上,他與李小龍的顯著區別,是他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諧趣武打的路子。他雖然不像李小龍那樣僅憑四部半電影享譽世界,但他到底比李小龍幸運。因為李小龍只活了32歲,而成龍目前的事業正如日中天。
第四章 大導演李翰祥的幾度浮沉
像張藝謀一樣,哪個女明星和李翰祥合作,就會大紅大紫。他崇尚古典陰柔之美,談吐風趣,但他導演之路幾度浮沉,大起大落。他曾在文章中激憤地罵道:“你在這個圈子裡,還講什麼人情的話,那你就是白痴,不必罵他媽的,更不要念百家姓、三字經!”
香港著名影評人石琪曾這樣說過:李翰祥是典型的香港影人,他的技巧造詣、個人性、商業性和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香港影壇的代表,代表了這個影壇的優缺點,而且對臺灣電影的發展,對香港與大陸的電影文化交流,都作出過積極的貢獻。
1926年3月7日,李翰祥出生於遼寧省錦州市一個名叫小蘇家屯的地方。在當時當地,李姓是一個大族。“九一八”事變後,年幼的李翰祥隨家人逃亡到關內,在北平讀完小學和中學。中學畢業後,他考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繪畫系,學習西洋畫。當時,青年學生們抗日救亡熱情很高,經常以演講和話劇的形式,展開反內戰、反飢餓運動。李翰祥是藝專的積極分子,他喜歡錶演話劇,而且擔任了藝專的“綜藝劇團”團長。一腔熱血加上表演才能,使他的街頭演講極富煽動性,因此他被推舉為北平國立藝專學生自治會主席,並出席了在北大紅樓文學院舉行的北平學生代表大會,領頭舉行抗議政府無能的大遊行。
不久,他便被學校當局開除了。
1948年9月,在全國劇作家協會駐北平代表馬彥祥的幫助下,李翰祥離開北平,進入上海市立劇校。這時他對電影產生了濃厚興趣。
當時國民黨敗局已定,上海電影的從業人員,有不少已移往香港發展。雖然還留有幾家左翼電影製片公司,但給李翰祥涉足的機會不多,所以他決定去香港。1948年11月,李翰祥懷裡揣著上海崑崙影業公司導演沈浮的介紹信,乘船到了香港。
憑沈浮的介紹信,李翰祥找到大中華影業公司的演員王豪。
王豪當時已是香港的名演員,在他的關照下,李翰祥在一部名叫《滿城風雨》的電影中,飾演了一個小角色——片中主人的鄰居,從此算是正式踏上銀色旅途。但是,這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人讓他拍戲。
從上海啟程往香港時,他只帶了簡單的行李。到香港幾個月後,身上帶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眼看填飽肚子已成問題,這時他回憶起在北平藝專時校長徐悲鴻說過,在巴黎,許多學畫的留學生在街邊替人畫像,用以資助學業,於是,他來到港島,在東方戲院門口當起了賣藝的“街頭畫家”。
他是學西洋畫的,人物素描畫得不錯。幾分鐘就是一張,畫得又快又好,因此靠這門手藝填飽肚子已不在話下。當時,在港島鬧市區像他這種“街頭畫家”還十分罕見,因此常常吸引了許多遊客駐足觀看,這使年輕的李翰祥感到頗為得意。
誰知道,他的這種做法竟然觸犯了香港的有關法例,被警方以“阻街”的罪名抓了起來。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被送進拘留所,足足關了七天。
獲釋後,他憑著自己的話劇表演基礎,考入永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不久,他進入長城影業公司宣傳部,專門繪製海報和廣告。他繪製的《一代妖姬》、《瓊樓恨》、《花街》等影片的大型廣告,深得在長城負責美術部的萬籟鳴兄弟的讚賞。
1952年,經人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