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IMF),並列為全球三大國際經濟組織。
世界銀行是一個擁有1萬多名員工、管理著3500億美元資本的非贏利性金融機構,在150多個國家執行著1100個貸款專案,除此之外,世行每年還在100個國家中新增350個專案。自1945年組建成立以來,它一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以此實現全球經濟的均衡發展。它的主要物件是發展中國家,其專案有教育衛生、農業發展、基礎設施,能源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它向成員國提供優惠貸款和贈款,用中國話來講,就是“扶貧工程”,同時還向受貸國提供政策諮詢、技術援助、政策制訂能力、最新資訊科技的學習、機構和人力優勢提高等服務。在全球範圍內,世行能夠做不少雙邊不易做的事情,實現單一國家很難實現的目標。不僅如此,世行還是全球發展理念、觀點和資訊的重要提供者,它每年發表的《世界發展報告》、《全球發展金融統計》等,對各國政府的決策走向有相當的影響,被公認為視國際學術界最權威的資料來源和引用依據。
在這樣的機構中,我被任命為第一個華人常務副行長,成為世界銀行歷史上最年輕的“二號人物”。我的經歷,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天時,當然是國家的不斷強大。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度是世行最大的借款國,至今仍然是主要的借款國之一,與世行一直保持著高度密切的合作關係。中國的崛起,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機遇。
地利,得益於行長沃爾芬森對我的信任。【注二】在1995年,剛剛到任的沃爾芬森因種種因緣際會,邀請當時擔任中國駐世行執行董事的我轉入銀行管理層,出任副行長兼秘書長。隨後,我由秘書長、副行長、高階副行長,到常務副行長,開始了長達十年的世行生涯。這其間,沃爾芬森在世行展開了全方位的改革,把這個已現疲態的龐然大物徹底啟用,重新擔負起一個發展機構應當承擔的責任。我不但參與了全過程,更有幸成為沃爾芬森最重要的工作夥伴。
人和,尊重所有在世界銀行工作的同仁,小到清潔工。世行一萬多名工作人員從世界不同的國家匯聚到一起,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在人事問題上我採用公開、公平的競爭原則,給每一個職員應有的尊重,讓每一塊鑽石放射的光芒都有機會被發現,高興的是我找到了,並把他們有機的組合在一起,讓光彩更加奪目。
。。
引子 往事回首仍昂然(2)
十年中,我能夠在精英如雲的世行站住、站高,靠的就是務實、勤勉和努力。在世行的十年間,我每天工作15…16小時,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假日,十年間跑遍了165個國家,主持及參與實施了世行內部所有的重大改革。尤其是2001年後,我開始全面主管世行。在業務和人事方面,都經歷了最嚴厲的考驗,可以說是嚐遍了甜酸苦辣。
驀然回首,十年光陰如潮水般洶湧而過。世行讓我遇到很多,學到很多,看了很多,做了很多,也感悟很多。
我是怎麼站住的?然後又是怎麼站高的?――把這些事實儘量客觀而又詳盡地寫下來――或許對當今的年輕讀者有一定的幫助。他們有著比我當年更好的條件、更高的起點、更多的機遇,日後一定會比我站得更高。
在開始講述之前,我還想在這裡感謝一些人,他們即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生活中的伯樂。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他們的提攜,我不可能走到今天。他們是――
費立志先生:當年的財政部外事財務處處長,從他身上,我學到了成為一個稱職公務員的專業技能,從檔案起草到分析能力;
葛復村先生:當年的外事財務司司長,我去了世界銀行才知道是他推薦我到世行中國執董處工作的,沒有這第一個機會,也可能沒有後來的一切;
遲海濱先生:財政部當年主管國際事務的副部長,我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如何識大局,顧大體,不極端,講合作,求均衡;
許乃炯先生:他曾任中國駐世界銀行的執董,我是他的技術助理。從他身上,我學習了作為中國人怎樣在國際組織中很好的發展、怎樣取得成功;
在外國人士中,要感謝的人有很多。有合作的同事,也有我的部下,我們既是單獨的個體,又是不可分割的團隊。 我們來自世界各地,志同道合,親密無間。這裡我要特別提到兩個人。第一個是斯萬·山德斯壯姆先生(Sven·Sandstrom),他曾任世行常務副行長,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