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汶川大地震:絕地 作者:千頃寒

物屍體腐壞散發的味道,沒有人清楚這方圓幾里的山中有多少人或動物的屍體未被掩埋。這樣會不會產生瘟疫?我們誰的心中都沒底。經過磋商,我們決定儘快組織倖存者撤離,到金水河去,那裡的條件比這裡好。如果明天天晴,撤離的日子就定在明天。

散了會,村幹部們馬上分散去群眾的動員工作。

傍晚時分,謝震成帶領一支四十多人的解放軍隊伍開進了石門小學,他們的到來無疑令我們精神大振。部隊是從河南過來的空降兵,接到中央軍委抗震救災命令後,他們十萬火急地開赴災區,進山的道路不通,官兵們就冒著生命危險徙步翻山越嶺朝金水河挺進。13日晚8時他們抵達了金水河,顧不上休息,部隊立即投入了垮塌學校的搶險救災工作。14日大部分官兵被安排在場鎮附近救援,同時派出三支小分隊在嚮導的帶領下分頭深入情況不明的村社搜救被困群眾。帶隊來石門村的是位叫陳青川的營長,黑黑的,長得英武挺拔。王振中、唐劍剛、高雲天和陳營長交換了意見,一直同意明天撤離石門村。

吃過晚飯,陳營長帶著衛生兵到傷員住的地方給他們清洗了傷口,敷了藥,又到各棚為生病群眾拿了藥,直忙到深夜11點鐘才回到村部的防雨棚中休歇。睡前,陳營長還到學校門口檢查了一次崗哨。 。。

信念(一)

有四十多名解放軍幫助照料傷員、老人、婦女和兒童,我們的擔子就輕了許多,但是,返回的路程走得不比進山輕鬆。進山,我們只有四人,個個年輕力壯,爬坡上坎不說如履平地,也是健步如飛。如今四、五百人出山,僅隊形都拉了幾里路,速度豈能提起來。

為了確保安全,我們將群眾分成20至30人一組,分別由2個兵和幾名年輕人帶領,展開隊形,勻速前進。返程由謝震成帶路,王援中和陳營長收尾,我、唐劍剛、張勇、高雲天則分散在隊伍中,組織撤離秩序。

5月15日終於見到了久違的太陽。

清晨,寂靜的森林中忽然傳來了布穀鳥的叫聲。已經好些天沒有聽到鳥叫了,這會兒乍聽起來好親切、好溫暖,如同親人久別重逢。

6點半鐘,部隊官兵全起了床,我也跟著起來洗刷。其實官兵們睡的不是床,他們把學校未塌房間的課桌擺放一起,和衣躺在上面睡覺。地震以來,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睡的,胡亂找個地方,能打個盹就心滿意足了。

布穀鳥的叫聲很清脆,在空曠的山谷中傳的很遠。我眺望樹林,想搜尋布穀鳥的蹤跡,但是距離太遠,樹林中的霧嵐太厚,什麼都看不見。

東方天際有片絢麗的彩霞,如仙女織就的綢緞,高高地掛在空中,金光燦爛,雲蒸霞蔚。雲朵兒隨著太陽的移動不斷變幻著形狀、色彩,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彷彿東方天空有一臺棉花糖機,正源源不斷地製造各種色彩的棉花糖,要把整個天空鋪滿。

吃過早飯,按事先確定的方案,我們領著鄉親們上路了。且不論是暫時撤離還是從此以後不在回來,鄉親們離家的心情都特別沉重,甚至還有點悲壯,畢竟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了地方,畢竟他們的一切都留在了這裡,心頭那份牽掛是多麼刻骨銘心啊。年輕的走得相對灑脫,而年老的總是一步三回頭,故土難離啊!再見了,故鄉。再見了,家園。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信念(二)

我和一個叫楊子華一個叫趙勳的空降兵,在幾位民兵的協助下帶領一組鄉親突圍。這隊人馬中除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外,其他人幾乎都是青壯年,因而撤離途中特別利索。民兵們似乎對出山的地形特別熟,即使在山脈與河流在地震中變得面目全非後,他們也能輕鬆地找到一條比較平坦而便捷的山路。由於各組成員的體力千差萬別且行走路線不盡相同,未到1小時,撤離隊形全亂套了。年老體弱較多的小組慢慢落在了後面,成員年輕的小組又走到了前面,好在我們事先作了部署,每個組都派有部隊官兵約束管理,他們特有的紀律性保證了整個隊伍基本步調一致。

提起山路,人們心中立刻會出現——陡峭、崎嶇、溜滑,這些令人生畏的詞語,“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是,現在我們走的根本就不是想象中的山路,是在地震後一片狼籍的山林中踩出一條求生之路。其難度,已超乎了想象。

但,偏偏頭頂還有一輪滾滾烈日。

驕陽似火,燠熱難擋,汗如雨下。人們的衣服漸漸被如注的汗水打溼了,鴰噪的蟬聲叫得人心煩意亂。由於太陽曬乾了土裡的水份,有些塌方的地方開始滾冷石頭。每經過這樣的地方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