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選事件”;1985年4月1日正在獄內服無期徒刑的施明德、林弘宣、白雅燦、黃華等人的“絕食事件”;5月3日,《薪火》發行人耿榮水和“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分別向法院控告警方違法查抄刊物,並要求追究警方刑事責任;5月16日,14名“黨外”省議員集體辭職;1986年5月10日,黨外各派代表在臺北來來大飯店,與國民黨代表、中央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梁肅戎、蕭天贊及黃光平面對面交鋒,並達成三點共識,這是國民黨第一次與黨外談判,所以在島內當時就有人稱這一溝通是“驚天動地的歷史性盛會”;5月19日,黨外為抗議“戒嚴”,在臺北龍山寺與軍警當局對峙一整天;6月10日,借被控有“誹謗罪”的###和林正杰入獄一事,黨外發起歡送“###、林正杰入獄運動”。黨外人士發動的上述一系列活動,對臺灣當局形成一個又一個不小的衝擊波,促使蔣經國要麼是放鬆限制,要麼是進行鎮壓,沒有其他良策,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必須儘快作出選擇。
1985年春,臺灣爆發“十信案”。經查明,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發放的150億貸款中屬無法追回的不良貸款竟高達70億元,虧損達80億元,無論是對當局還是對民眾都造成很大的損失。案件主犯是該合作社理事長蔡辰洲,他在國民黨上層有著廣泛的關係網。案件的發生本身有著深刻的經濟犯罪和黑金交易性質。
“十信案”可以說嚴重挫傷了自進入70年代以來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