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緬甸局勢岌岌可危,鑑於英國殖民者頑固堅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義立場,同月下旬,中國蔣介石委員長在重慶主持召開中、英、美軍事聯席會議。會後,蔣介石接見中外記者並發表談話。
有記者提問:“委員長能否談談戰爭前景?”
蔣介石答:“日寇乃一區區島國,只要英美諸國認清大局,將戰略中心轉移到亞洲戰場,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最多隻需一年時間便可打敗日本。”
記者:“據我所知,目前形勢對中國不利。萬一緬甸不守,請問中國政府有能力應付四面受敵的困難局面嗎?”
蔣介石:“各位先生我願意藉此機會向大家透露一個訊息。鑑於亞洲局勢日趨嚴重,我國民作出決定:不日將出兵緬甸,與日寇決戰。”
記者:“請問蔣委員長先生,中國出兵有必勝的把握嗎?”
蔣介石:“日寇雖然氣焰囂張,然終究只能逞兇一時。我軍乃堂堂正義之師,與日軍不共戴天,此次入緬作戰系國家存亡之舉,必然奮勇殺敵,置之死地而後生。”
記者:“請問中國出兵還有其它背景嗎?”
蔣介石答:“日軍若吞併緬甸,必然大舉入侵印度,進軍中東。緬甸不保,印度也危在旦夕。因此國軍入緬,其目的不僅保障滇緬交通線,更為保障盟軍統一戰線之大業。”
第二天,蔣介石談話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報》及國內各大報的頭版位置上。
緬甸之戰立刻成為影響中國和亞洲局勢發展的新熱點。
2
中國政府出兵緬甸的訊息立刻震動了西方世界。
對中國人的驚人之舉,世界輿論反響不一。
《泰晤士報》評論員寫道:“中國人決心重返緬甸的行為表明,昔日白種人在亞洲的統治權威已經破碎了……”
英國戰略評論家R·D·費恩先生:“……中國人的決定不僅表明他們的軍事潛力,更表現他們對於戰爭的信心。我正是從這一點中看出未來亞洲不容樂觀的演變格局。”
澳洲《星報》:“中國人之所以敢於進行如此大規模遠征,是因為他們感到美國參戰,勝利終於有了保證……”
美聯社評論:“蔣介石委員長……決心要在大聯盟中扮演大國角色,並在世界戰略中進一步確立中國的大國地位……”
英國政府敏感地作出反應。
十二月十四日,英國駐華大使卡爾代表英國政府表示:“一旦緬甸形勢吃緊,願以中國政府共同加強緬甸防務。”
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上,緬甸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印緬省,它在戰爭中的意義僅僅在於對印度構成一道外圍屏障。對艱苦抗戰的中國人來說,緬甸之役卻勢在必奪。緬甸是中國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關係到抗戰大後方的安危。可是問題的複雜性恰恰在於,英國人雖然自顧不暇,卻不願中國盟友插手緬甸事務。
英國人這種缺乏誠意的老牌殖民帝國的頑固態度註定使會談從一開始就罩上互相敵視的陰影。
蔣委員長在重慶黃山別墅會見並宴請英國客人。他滿臉微笑,身著戎裝,步出會廳歡迎貴賓到來。中國第一夫人宋美齡親自為丈夫充任外交翻譯。蔣委員長顯然對即將開始的中英會談持樂觀態度,因為大敵當前,英國人到處吃敗仗,所以他指望從這個獨眼英國紳士那裡得到退回哄搶物資的確實保證,並就緬甸共同防務達成原則協議。
不料會談開始,英方代表韋維爾搶先宣讀了一份態度強硬的備忘錄。備忘錄要求中國方面將“圍集在仰光港的租借物資部分地轉入緬甸防務”,並規定中國軍隊入緬人數“不超過一個團”。
委員長捱了當頭一棒。第一輪會談陷入僵局。
客人一出門,委員長臉色立刻變得鐵青。宋美齡安慰道:“大令,同英國人打交道是不容易的,好在我的手裡還有一張美國牌。”
委員長終於恨恨咆哮:“娘希匹!這些洋人,都是帝國主義,沒有一個好東西。”
中英分歧引起白宮極大的不安。
羅斯福總統對英國人的短視和自私很惱火。中國人參戰不僅對亞洲戰局至關重要,對在歐洲焦頭爛額的盟國也很重要。只要拉著中國人在亞洲堅持抗戰,英美就可集中力量對付德國。不要忘了,人是戰爭最寶貴的資源,而中國有的是人。
羅斯福決心說服英國人放下殖民者的架子,同中國人共同抗戰。為了協調英中軍隊的關係,美國派出一位將軍到中國任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