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腰之下,仍然肆無忌憚地玩弄這種“脅迫”中國聽命的手法,繼續把中國戰區搞的是烏煙瘴氣。
盟國在二次大戰對於後勤支援的指導原則,就是一定把中國戰區放在任何排列順序的末尾。駝峰空運的量本來就相當有限,再加上畢塞爾的暗中作梗,更是造成補給的嚴重不足。因此以這樣有限的援助物資,假如要裝備史迪威所訓練的陸軍師,就無法同時支援陳納德的空軍作戰。
當時陳納德在中國戰區,正負責新組成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任務是支援中國戰區的華軍作戰,與切斷日本本土與南洋戰略物資的海上補給線。日本國內一切的軍火、工業生產,都仰賴這條海上補給線的暢通,因此這是一條決定日本作戰能力與成敗的生命線所在。空軍在支援華軍地面部隊的作戰上,為力量已經耗竭的中國軍民,維繫了抗日計程車氣,因為中國戰區的六百萬部隊,實在需要更多的援助,才能繼續撐下去。
由於史迪威與陳納德對使用有限空運物資的優先權起了嚴重的爭執,陳納德認為,在有限的空運量下,與其分散著裝備陸軍,不如集中提供空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