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欺騙的體制。華軍不同系統的部隊又有不同的待遇,更加讓他覺得,中國政府仍然利用抗戰在搞山頭利益。
31。7 史迪威真正的任務
而史迪威個人的個性孤傲,對於一切都有一種莫名的自大狂與刻薄、挑剔的心態3,給予他個人根深蒂固的成見,他根本鄙視蔣介石的為人與一切的作為(其實史迪威對於任何人物都帶有極強極強的成見,這很可能是來自史氏內心的自卑感),蔣介石越是勝利與成功,史迪威就越加的憤恨與不滿。他從來不肯踏實地履行戰區參謀長的職責,要受蔣介石指揮,更是他根本不能接受的事'4'。史迪威稱蔣介石是“花生米”、羅斯福是“橡皮腿”,它也無法與英國的東南亞戰區最高指揮官蒙巴頓以及英軍將領相處,與陳納德更是幾乎是勢同水火。
史迪威對於中國的政治與軍情,全都是負面與挑剔的報告,從來不會主動為自己所代表的戰區利益而力爭,倒更像日本“中國派遣軍”的特務機關長,專門來中國戰區臥底,以離間中國戰區內部的合作、阻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以及抽調中國戰區兵力到緬甸作戰。他最終的目的就是把中國戰區搞成不堪一擊,這樣盟國才能把蔣介石免職,史迪威就可以統帥六百萬華軍。雖然史迪威本人指揮作戰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他卻非常懂得玩弄政治手段、耍小點子,以及操縱輿論媒體的報道。
最不堪的是,史迪威對於參與中國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更有著極大的興趣。從蔣介石的親戚到戰區的指揮官,史迪威經常喜歡聽取謠言、散播謠言,並且設法介入權力鬥爭,以幫助自己所欣賞的人物奪取權力,但這卻是盟國合作中,最要不得的舉動。史迪威以一位精通中國內部權力鬥爭的救世主姿態,干預中國內部決策的鬥爭,以及直接涉入各組勢力間的權利傾軋。史迪威平時多半時間,不是在印度,就是躲在中、印、緬的森林中,策劃他個人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但是隻要它出現在中國戰區的境內,就會立刻爆發嚴重的政治鬥爭。
蔣介石絕對沒有想到,中國戰區成立之後,對於中國來說,可以說是未見其利,先受其害。因為在一九四一年,中國開始從美國的租借法案中,得到美國對中國抗日作戰的支援,就是提供中國空軍戰機五百架,以及三十個陸軍師的武器(當然全部的裝備都是中國要出錢買的,只是可以先記帳週轉)。這些軍事物資,在美國政府批准之後,就直接賣給中國,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就由中國自己依作戰的需要進行調配。
但是自從成立中國戰區之後,中國不但沒有得到新的援助,就連美國政府原先已經答應賣給中國的裝備,也經常要支援其它戰區的“緊急”需要而被抽調5。最大的問題是,所有中國戰區所需的軍事裝備,反而不能由中國政府自己向美國申請,而是要經由史迪威親自同意之後,才能夠申請;而已經運到中國的美援裝備,更要經由史迪威個人指定分發,而非由中國戰區自行運用。史迪威於是動輒以凍結美援作為在中國戰區興風作浪的工具,更以分配美援物資的優先順序,作為自己在中國內部拉幫結派的籌碼。
這就是中國戰區不能發揮戰力的基本原因所在。試想,假如美國對英國(是中國的四十倍)或是蘇聯(是中國的二十倍)的援助,全都排在最後,絕大部分根本沒有在作戰需要時運到,而且少量的軍援運到之後,還要由美國軍官單獨負責控制分配的運作,加上戰區統帥與參謀長的立場與意見完全勢同水火,那麼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英、蘇還可能有什麼可觀的戰力發揮?
由於史迪威根本就不願成為蔣介石的副手,總是自以為是美國總統的代表,負責“監督”中國抗戰。蔣介石為了應付這樣一位監軍,只好投其所好,讓他獨當一面,負責指揮在緬甸與印度的中國軍隊,好讓他有事分散注意力,免得呆在重慶,每天大搞興風作浪與挑撥離間的活動,但是史迪威還是設法給中國戰區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
從史迪威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後,整個中國戰區就成為雙頭馬車的領導,中國戰區內部的“鬥爭”比對日軍的作戰,還要熱鬧。而原本團結一致對日作戰的各個派系,因聽聞到內鬥的訊號,而又開始私下運作了。各派系一方面設法儲存實力,一方面不斷大“告洋狀”,鬧的中國抗日陣營出現嚴重的內部分裂,使得羅斯福感到非常煩惱與困惑。史迪威這樣的做法,正是體察到馬歇爾的心意所在,有了史迪威第一手的“辱華”報告,馬歇爾就非常容易說服羅斯福,中國是無用的盟國,只要口頭敷衍蔣介石就好,根本不必實際支援中國戰區作戰,更別提裝備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