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3 / 4)

不同國籍的戰場指揮官,前後鏖戰接近三個月,仍然無法攻下密支那。最後還是等到中國軍隊打通胡康河谷之後,在密支那會師,才在八月三日,由中國部隊負責,攻克了密支那市,日軍五十六師團旗下的五六旅團長水上源藏少將自殺。史迪威當然成為打敗日軍的傳奇英雄。其實整個緬甸乃至中國的戰局,都因為密支那突擊戰所惹出來的問題,而產生了極嚴重與不利的影響,而最後還是要靠中國軍隊才攻下了密支那。

這時候,正是中國戰區的衡陽會戰進行到最後的關鍵時刻,但是蔣介石手邊已經調不出任何精銳的戰略預備隊與生力軍去解衡陽之圍,同時史迪威也將美國對中國的一點點補給,全數浪費在緬甸戰場。因此日軍終於攻克衡陽。中國戰區在衡陽會戰失敗之後,整個戰力與士氣受到最慘重的打擊,中國抗日的力量幾乎可以說是接近山窮水盡的地步了。這時在怒江河谷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共有六個軍,由衛立煌指揮,分成十一集團軍(宋希濂)與第二十集團軍(霍揆彰)。遠征軍發揮了優勢裝備與訓練的作戰能力,沿著怒江河谷,交叉掩護,逐一攻克日軍所控制的險峻據點。但是由於當地地形的特別困難,都是崇山峻嶺、懸崖密林與無法穿越的河谷,因此任何軍隊都無法在這個地區,得到迅速與重大的戰果。當然日本的守軍(第二、十八、與五六等三個師團),深知在這個地區的防守作戰,事關控制中國對外通路的關鍵所在,日軍上下可以說是發揮最高的決死抵抗之決心,不戰到最後一刻,絕對不停止反抗。所以中國軍隊兩個裝備最為充足的集團軍,在怒江河谷戰場雖然發揮極其優異的攻勢作戰能力,但是仍然受制於地形與日軍戰到最後一刻的決心,必須不斷的消耗人力與時間,逐一殲滅頑敵,結果中國的遠征軍足足花了八個月的時間,一直打到一九四五年一月,才終於的打通怒江河谷,與駐印的中國部隊,於一月二十七日,在芒友會師。同時雷多公路(蔣介石將它定名為“史迪威公路”)也完成了接通的工程。這時日軍在緬甸的戰力,才趨於瓦解,但是中國戰區,卻因為不當的軍力抽調與美援的不足,而遭到日軍全面地蹂躪。

雖然說中國部隊緬北作戰,攻克日軍的陣地,是有助於空運的加強與陸運的聯絡,但是若是與中國戰區的全面慘敗相比,實在是一個完全得不償失的選擇,特別是所謂打通史迪威公路,根本就是一個成本與效益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作戰,從雷多到雲南的史迪威公路,花費了一億四千萬美元,與四萬三千中國民工修建,但是這一段公路,經過了人類不適生存的蠻荒地區,地形之險峻複雜,以及氣候、環境對於正常運輸的影響,困難簡直是難以想象,其維護費用之高昂,更是使得公路根本無法發揮運輸的功能。車隊單程行駛的時間是十二天,運輸數量實在是非常有限。到了一九四五年八月,即使在正常狀況下,平均每月的公路運輸量只有五千噸而已;在雨季時間,整條公路則近乎完全停擺。但是同時間的空運每月已經高達五萬噸,所以這條公路的宣傳效益遠遠大於實際作用,假如建築費用可以用來增購飛機與空運裝置,盟國早就可以解決援助中國戰力不足的重大問題了。第二次滇緬作戰,可以說是一場莫名其妙的消耗與得不償失的作戰,事實上是中國戰區遭到出賣的策略。盟國先在反攻緬甸的作戰上,一再的失信於中國,其實根本的用心就是不肯派兵協助中國,進行全面反攻緬甸之戰、打通援助中國的公路。盟國雖然有兵力分配上的困難,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國不允許中國提早開啟通路而拿到足夠的援助,否則中國會建立強大的戰力,英國就沒有機會恢復其殖民大國的“偉大計劃”了。盟國的軍政領袖,竟然在中國戰區面臨最為危機的時刻,還要強迫中國將最精銳的部隊,不顧中國戰區根本的安危,全力投入緬北的原始叢林之戰,實在是對中國人最殘忍的壓迫手段,好象在亞洲大陸的作戰,只有白種人參戰的緬甸,才是值得支援的戰場,至於是否會牽動中國戰區的安危,根本不在盟國考慮的範圍之內。

馬歇爾一直拿這一點還沒送出手的盟國援助作為恐嚇的工具,一再威脅中國必須出兵緬甸,中國戰區兵力被抽一空,最後面臨近乎全面崩潰的危機。當然整個中國,北起河南,南到貴州,全面遭到日軍地蹂躪,河山殘破,人民九死流離,中國人的血淚染紅了悲痛的神州大地。中國在戰場上的失利,也導致元氣盡失的中國在雅爾達密約中,遭到英、蘇、美聯手的出賣,而這些歷史的悲劇,全只為了滿足史迪威在緬甸原始森林的一點小小的勝利。這就是滇緬之戰對於整個中國在抗日戰爭後期,遭到日軍空前之蹂躪與挫敗,以及受到盟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