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英國防守英發爾,盟軍是可以有擊敗日軍的餘力的。中國軍隊由雲南出擊,沿途地形險阻、天然障礙太多、距離又遠,在作戰上實在是緩不濟急的。
30。12 得不償失的勝利
在緬北的原始森林與崇山峻嶺作戰,實在是一個特別的困難的冒險,“人與天爭”甚至比“人與人爭”還要可怕。日軍在地形與自然環境極其複雜的胡康河谷據險佈防,這個地區原是有名的“死亡地帶”,大軍的運動極其困難。所以史迪威指揮中國駐印軍在這個地區作戰,純粹是一場放著當務之急不幹(迎擊日在中國本土的攻勢),而在原始的野人山消耗戰力的運動。中國駐印軍都是從華軍之中挑選過的精銳,又得到美國的裝備,因此作戰能力極強,但是放在胡康河谷的蠻荒地區作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浪(13如果丟掉了中國戰區,盟國在亞洲及太平洋幾乎是無立足之地,美軍至少要加好幾倍的軍力才有可能反攻,盟軍有沒有控制緬甸都變成毫無意義的問題了。)費。可是史迪威卻急於復仇'14',竟然全力在這個地區督戰,單論其個人的勇氣與毅力,固然值得欽佩,但整個中國戰區正面臨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日軍正開始對中國發動決定勝負的一號作戰計劃,中國戰區卻將最為優秀的部隊,放在最為艱苦的地區,進行不必要的耗損。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中國駐印軍一方面開始在胡康河谷,沿途排除地形與環境的困難,與據險作戰的日軍進行艱困的正面遭遇戰,另一方面為新建的雷多公路清除軍事障礙。雖然中國駐印軍在胡康河谷一直保持進展,但是速度非常遲緩,特別是熱帶的雨季,使得軍隊的運動與作戰,在原本就複雜艱險的山地叢林中變得難上加難,大自然的力量對造成了軍隊無法想象的負擔。中國的精銳部隊,就這樣被強迫進行無謂的浪費,而留下員額、裝備均不足的華軍,在中國戰區遭到日軍一號作戰計劃的全面攻擊。雖然中國駐印軍已經投入緬北的區域性反攻作戰,但是馬歇爾仍然不肯放鬆對中國的壓力。在羅斯福五度施壓與馬歇爾三次威脅之下,最後馬歇爾由“自己”給蔣介石最後通牒,假如中國再不出兵緬甸,美國將中止對中國的援助。在這種壓力之下,蔣介石最後只有被迫同意,將美援改裝的六個中國軍,組成第十一與二十集團軍,由衛立煌指揮,在一九四四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渡過怒江,從東北部攻入緬甸,進攻緬甸北部的日軍據點,以期與中國駐印軍會師。此時正是日軍在中國戰區發動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計劃,對河南進行全面攻勢的時刻,但華軍的戰略預備隊,不能優先防衛自己的國家,卻必須參加蒙巴頓與史迪威的“私人”作戰,在無法迅速取得勝利的次要戰場上打一場無關大局的惡仗。結果當然是史迪威所指揮的緬北戰場一再傳出捷報,但是中國的主戰場,卻一再出現全面崩潰的戰況。這樣史迪威成為對日作戰的“勝利英雄”,蔣介石成為失利的敗軍之將。在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史迪威“親自”組織一支叢林遠征突擊隊,在胡康河谷人跡罕見的熱帶叢林中,長途跋涉了四百公里,五月十六日,突然出現在緬北重鎮密支那的外圍,一舉攻佔了密支那機場,當然這個突擊作戰的成功,又造成史迪威個人的英雄傳奇故事的另一章。
但是,佔領密支那機場的史迪威英雄突擊部隊,接下來不但無法真正攻(14其實難道中國軍隊就不想報仇嗎?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乃關係千百萬生靈安危,以及正義自由對抗強權暴力的殊死拼鬥,豈有置個人的特殊境遇需要於全盤計劃之上的道理?15難怪有人形容史迪威是個“最優秀的四星上將步兵營營長”(“the best goddam four…star battalion mander“),雖然有些刻薄,不過倒很傳神。)克密支那市區,反而受到日軍四面的包圍;盟國為了支援史迪威這個傳奇英雄,造成盟軍在緬甸地區整個作戰規劃的全盤大亂,迫使蒙巴頓必須抽調與動員一切的軍力與後勤(包括屬於援助中國戰區的後勤資源),以防史迪威成功突擊密支那機場的“夢幻隊伍”突然變成惡夢裡的一群落湯雞。在密支那外圍的盟國部隊雖擁有幾倍於日本守軍的優勢兵力與火力,卻由於史迪威差勁的指揮能力,無法順利地攻下密支那。當然這裡必須承認,日本的三十三軍(本多政材)與五十六師團(松山佑三),無論是指揮官在內線作戰上的優異指揮能力,以及日本守軍血戰至死都不輕易退卻的精神,更讓史迪威無法順利地攻下密支那。
而為了攻克密支那這個據點,史迪威總共耗盡四萬噸的軍援物資(足夠中國戰區四個月的使用數量),先後撤換了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