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3 / 4)

略預備隊與其重灌備,使得抗戰後期的作戰更難有效抵抗日軍的攻勢了。

30。8 反攻緬甸計劃,盟國打擊中國的陰謀

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滇緬作戰失敗的惡夢,這還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從此中國為了“如何”與“何時”反攻緬甸,與英美盟國展開了一場接一場的會議桌上的折衝戰,中國是一次又一次地遭到盟國的暗算;蔣介石與史迪威更是在這個作戰計劃上,明爭暗鬥,造成了中國戰區一次接一次的危機,迫使美國總統羅斯福四次派遣特使前往中國調解爭端,史迪威更利用美援物資作為誘餌與武器,引發了暗潮洶湧的中國內部權力鬥爭,影響到中國整個抗日的戰局。基本上,蔣介石認為,緬甸作戰只是亞洲大陸戰場的一個環節,因此反攻緬甸的重要性是在於打通滇緬路,這將是美國大量軍援中國的唯一通路,也是決定中國能否繼續作戰的生命線所在5。此外,任何中國派軍往緬甸作戰的前題,絕對是不能因此危及到中國戰區的安危,因為中國戰區是決定亞(5其實還有可以經過中亞、新疆的通路,但是已經被“盟國”蘇聯所關閉了。)洲反軸心國作戰成敗的關鍵所在。

這點羅斯福與丘吉爾其實知道得非常清楚,雖然表面上,由於當時中國軍隊無力在亞洲大陸主動的反攻日軍,而讓一般的評估都貶低了中國在這場歷史大戰的戰略關鍵價值。設想假如中國放棄與日本的對抗,而讓日軍能夠抽調出將近百萬軍隊,執行日軍的戰略作戰計劃,那麼英國根本休想守住印度與中東,美國在太平洋反攻也要遭到三倍以上日軍的抵抗。所以蔣介石認為,反攻緬甸必須要盟國全力參與,並且要海陸兩面夾擊在緬甸的日軍,以擊潰日本在此地區的部隊,開放東印度洋的航線,如此才能真正打通援助中國的命脈。中國一旦得到足夠的支援,就可以成為擊敗日本最為重要的盟國作戰力量。但斯大林、邱吉爾與馬歇爾最懼怕的“惡夢”,就是中國得到援助而軍力壯大。他們需要中國在牽制日軍作戰的同時,耗竭一切國力,卻絕對要防止中國壯大的軍力參與對日反攻。另一方面,史迪威已把反攻緬甸的作戰當成事關他“個人榮辱”的戰爭了。史迪威要求中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的支援他在緬甸進行反攻日軍的作戰,至於是否會因為大量抽調中國戰區的兵力,而造成中國戰區本身的危機,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假如華軍在中國被日本擊潰、中國戰區被日本完全控制,盟國也就不必擔心反攻緬甸與打通滇緬路了。所以史迪威究竟是哪方的中國戰區參謀長)?

對於英國而言,反攻緬甸的戰略安排,最多隻限於在緬北的區域性作戰,其作用是在於牽制日軍的側背,阻止其順利地向西進攻印度,邱吉爾是絕對沒有任何的意思,要在歐戰取得決定性戰勝之前,派兵光復亞洲戰場的失地(光復亞洲戰場失地,那自然是美國和中國的任務),當然更不願意打通援助中國的生命線,而讓她得到足夠的援助,這樣華軍就能夠在亞洲戰場上縱橫馳騁,中國在戰後自然擁有真正強國的地位,到時候,英國就很難找到漂亮的藉口來繼續控制香港,連要保有其它亞洲的殖民地也必會有更多的麻煩了。

一九四二年六月三日,史迪威從印度休養完畢,毫無愧色地回到重慶,這時華軍退到印度的兩個師,已經成為史迪威“個人”掌控的部隊。史氏向蔣介石提出他反攻緬甸的作戰方案,這個方案規劃中、美、英三國在一九四(6魏德邁在其《魏德邁報告!》一書中對中國為盟國勝利而付出的犧牲與關鍵性的貢獻有很中肯的評論。)二年年底,出動陸海空三軍,反攻緬甸。中國由雲南出動二十個師,向緬甸北部出擊;英國出動三師部隊,美國出動一個師部隊,配合中國兩個駐印師由印度向緬甸西部進攻,兩路會師曼德勒,再南下進攻仰光。另外史迪威更提出了洋洋大觀的西南太平洋總反攻計劃,規劃中美英三國,各自出動陸海空大軍,分成五路,分別進攻緬甸、越南與新幾內亞,然後擊毀日本在菲律賓與臺灣的海軍。在華南取得海港,大量武裝華軍進行全面反攻。史迪威這兩個近乎天馬行空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是根本不符合當時戰場的現狀,因為當時美軍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最後能否守住南太平洋都還在未知之數。美軍部隊還在徵召訓練之中,全部力量趕赴歐洲應戰與防守太平洋都還不足。英軍更是自身難保,印度的獨立運動又風起雲湧,英軍那裡有力量出兵作戰。而中國的軍隊亦缺乏優勢火力的武器裝備,以及現代化的訓練,所以要想從中國戰區出動大兵團作戰,實在也有困難。因此當時美國駐華大使館,對於史迪威的反攻緬甸計劃的評語就是“完全不切實際”。美駐華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