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2 / 4)

後“史迪威事件”的歷史悲劇,所種下大錯的禍根。因為至少這是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要求盟國撤換史迪威的職務。從此之後,史迪威留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就成為中國抗日戰爭中,一連串的危機根源之所在。史迪威一行毫無愧色地從印度回到重慶之後,受到美國新聞媒體的熱烈歌頌,竟然成為了英雄。而史迪威見到蔣介石,完全不談自己指揮的致命失誤,反而先列出一大張的華軍將領的名單,要求“從嚴懲處”。他並且提出個人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從此,史迪威一心一意要做的兩件事情,其一就是要在緬甸擊敗日軍,以扳回他失敗的顏面。其二就是設法從蔣介石手上,奪到中國戰區軍隊的指揮權,以好好地修理他看不順眼的中國軍官。

30。7 第一次滇緬作戰的檢討

日軍在緬甸以側翼突破,遠端深入切斷華軍補給線,造成華軍整個戰線的崩潰,而大獲全勝。原先史迪威所預定的決戰地點,根本沒有重大的戰鬥,就因為華軍後方補給線被截斷而出現潰敗。假如華軍不是為了搶救在仁安羌的英軍,而調空了後方的戰略預備隊,或是搶救英軍之後,所有軍隊立刻回防,那麼緬甸戰局還不至於這樣快速的惡化到難以挽救的地步。更不能讓人瞭解的是,史迪威根本沒有覺察到日軍突破雷列姆之後,就已經可以由東線河谷突進,而威脅到華軍的戰略據點臘戍的安危,他竟然只派沒有快速機動能力的二百師尾隨追擊,而將華軍主力部隊屯聚在曼德勒等待“會戰”,也沒有全力增援後方的臘戍防務,結果造成華軍無法挽回的慘敗。華軍出征緬甸的三個軍的部隊,都是當時中國裝備與兵員最佳的戰略機動部隊,在緬甸遭到這樣不明不白的損失,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值得與令人可惜,入緬的華軍總數達到十萬人,能夠歸國與進入印度的,只剩八萬多人,重灌備盡失,大多數的華軍是死於疾病、飢餓、迷路,而非戰死。從此中國戰區的戰略預備隊不足,就成為中國難以在迎擊日軍攻勢時,展開有力的反擊作戰。中國在緬甸的慘敗,不但對於中國的人心士氣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同時也讓日軍打到雲南的西南部,攻下龍陵、騰衝,威脅到中國大後方雲南的安危,這時中國援軍及時趕到,進行猛烈的反擊,拆毀了怒江上所有的交通橋樑,這才阻擋住日軍的攻勢。日軍隔著怒江與中國部隊對峙,霎時之間,雲南從大後方的基地,成為西南方的前線,嚴重影響到盟國對於中國的補給支援。這時盟國只能利用飛航極其困難的駝峰航線,帶給中國杯水車薪的援助,因此中國嚴重缺乏作戰資源的問題,更是猶如雪上加霜了。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中國的民族主義能夠支撐下去,換成其它的國家,早就向日本人談判投降了。

平心而論,在南緬甸作戰的失敗,就整個戰略的觀點而言,應屬必然的。因為英國在東印度洋的陸海空三軍軍力佈局,都無力招架日軍的攻勢,中國派兵支援,也只是能作有限度的協助而已,無法改變日軍軍力、士氣上的絕對優勢。但是戰局會敗成這個樣子的難看,以及造成中國部隊如此重大的損失,的確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緬甸作戰的失敗,首先是指揮系統的混亂,英軍與華軍之間的缺乏合作與聯絡,史迪威與華軍部隊長之間,嚴重地缺乏瞭解、互信與尊重,都是造成作戰失敗的基本因素。華軍指揮官史迪威個人的戰略佈局的缺失與指揮才能的低劣,的確是令人感到無法接受。首先他要兵力有限的華軍,在緬甸面臨日軍攻擊的最後時刻,又沒有空軍的掩護之下,倉促的行軍千里深入南緬甸佈防,就是一個基本的錯誤。事實上,以當時日軍的戰力而言,其在緬甸的四個師團兵力,足可以擊敗中國十個軍的部隊。而華軍只有三個軍佈防,因此最多隻能在緬甸的北部,據險防守反擊,引誘日軍長途深入,也許還可能有類似長沙大捷的機會。

緬甸中部作戰的關鍵,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華軍二百師攻克棠吉,這時日軍正在不顧一切的遠端奔襲臘戍,整個後方近乎完全不設防。假如這時候史迪威能夠把華軍主力分成兩支,第五軍的一部支援二百師沿河谷追擊日軍,另外將六六軍的新三八師、新二八師以及第五軍的二二師等部隊,以最快速度調回臘戍,同時設法要求蔣介石動用一切的可能,派遣空軍與陸軍支援,以圍殲日軍於薩爾溫江河谷,那麼滇緬作戰可能是日軍在臘戍的慘敗。

在中日戰爭中,滇緬作戰可以說是打得最“烏龍”,犧牲也最不值得的作戰。幾萬最為精銳的中華子弟兵,就在無能、更無恥的將軍。

史迪威的瞎指揮之下,不明不白地成為孤軍,更有上萬華軍為此在異域斷送了生命。中國戰區失去了最精銳的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