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結果日本兩者都同時進行,但是兩者都不成功。
日本大本營原先是有意從一九三九年起,逐年減少在中國的駐軍,希望能夠將在華日軍的總兵力,從八十萬人,調整到一九四一年的四十萬人,以減少日本在中國戰場的戰略損耗。日軍大本營甚至決定,縱使日本無法與中國完成和議,日軍也要撤退到長江三角洲與華北地區,大幅減少在中國戰區的消耗,以保持日軍應付蘇聯的戰力。
但是在華的日軍,強烈反對大本營的減縮計劃,特別是第十一軍的中將司令官岡村寧次,曾經多次的以進攻四川的作戰計劃,上報日軍大本營,要求不但不能減少,反而應該設法大幅地增加在中國的駐軍。只要日軍增加兵力,他有信心可以深入中國作戰、擊敗蔣介石的重慶政府。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二日,由於蘇聯所支援的外蒙古“獨立”政府部隊,在與日本支援的另外一個傀儡政府滿洲國部隊,在諾蒙罕發生衝突,日本關東軍與蘇聯紅軍,也就“當仁不讓”地由幕後支援走到臺前開火,雙方的部隊在諾蒙罕地區進行了一次規模相當激烈的區域性戰爭。蘇聯紅軍相當成功地擊敗了日本關東軍的第二十三師團,以及支援作戰的關東軍第七師團的一部,造成日本全國的震動。日軍大本營最怕的就是,這場戰爭會擴大成為日蘇的全面衝突,因為日本超過三分之二的部隊,已經陷在中國戰區,假如此時日本與蘇聯爆發戰事,那麼日本實在難以雙線作戰。
日本特別是一個吃硬不吃軟的民族,日本在諾蒙罕之戰受了“教訓”,關東軍服氣了。日軍大本營立刻撤換整個關東軍的指揮階層: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參謀長磯谷廉介中將,都遭到免職的嚴重處分。這時納粹德國為了進攻波蘭,竟然不顧日本這個“反共”的夥伴,而與蘇聯簽訂了戶不侵犯條約,日政府因而覺得,軸心國的“反共鋼約”根本不可靠;由於日軍主力全都陷在中國戰場,因此現在不是日蘇發生衝突的時機。因此日本設法以低姿態的方式,與蘇聯達成了停戰協議。日本關東軍這種丟人現眼的醜像,造成日軍更不敢在中國戰區進行裁軍而示弱,反而要拿中國軍隊開刀,以繼續支撐皇軍無敵的神話。
28。1 第一次長沙會戰
於是駐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立刻呈報了一個進攻江南的作戰計劃,準備將關東軍在東北所受到的氣,在中國軍隊身上發洩一下。日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對於第九戰區的中國軍隊,一直懷恨在心,因為薛嶽過去在武漢會戰的第九戰區作戰,讓日本十一軍吃了不少的虧。所有岡村寧次一有機會,就想找薛嶽的部隊比劃幾下,希望能夠痛擊薛嶽的部隊,好能嚥下這口氣。
所有岡村寧次這次進攻的作戰計劃,是擺明了要找薛嶽的麻煩,希望能夠吃掉薛嶽第九戰區的幾個主力部隊(此時陳誠仍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卻由薛嶽全權代理),因此日軍這個江南作戰,並沒有一定的攻略目標,只是希望打擊與消滅第九戰區的中國軍隊,給中國一次嚴重的教訓。但是第十一軍在報給日本華中派遣軍的作戰計劃中,居然是用“消滅華軍作戰企圖”的大題目作文章。
當時日本的華中派遣軍司令官西尾壽造大將,知道自己準備晉升為(即將組成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職務,因此也希望能夠有個戰功襯托一下自己的高升,所有就批准了岡村寧次的作戰計劃。由於這個作戰計劃,只是以打擊薛嶽指揮的部隊為目標,所有選擇了江西與湖南北部的第九戰區戰線重點地區,發動攻擊,希望能夠摸到薛嶽的主力,然後打出一些成績。
岡村寧次的作戰計劃是將日軍分兵三路,進攻鄱陽湖到洞庭湖之間(江西與湖南)的中國第九戰區部隊。東路日軍在在江西北部的修水一帶,發動側攻,然後轉向向西南方向切入湖南東北部;中路軍則是由湖北南部發動攻勢,與江西的日軍會師,在湖南東北部佔領戰略位置,以等待圍殲中國軍隊的機會;西路軍則是日軍主攻的作戰部隊,由岳陽南下,對中國軍隊的主力造成壓迫,迫使中國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退向湖南的東北角,這樣日軍就可以能夠在湖南平江,或是江西修水一帶的地區,圍殲到中國軍隊主力。原先日軍的這個作戰計劃,並未將攻佔長沙設定為作戰的主要攻擊目標。
而蔣介石對於日軍的這次攻擊,反應相當地謹慎,在剛開始之時,他不清楚日軍的作戰企圖與投入的兵力,因此在白崇禧的建議下,決定給薛嶽非常具有彈性的作戰空間指令,以保全中國部隊的作戰主力為最高的原則,甚至必要時可以放棄長沙,在衡陽進行決戰,以求中國軍隊主力避免被日軍盯牢,而遭到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