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2 / 4)

遺缺由陳公博代理),雖然偽政府自稱是“中華民國政府”,使用同樣的政府結構體制,同樣的國旗、國歌,但是在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民心目中,他們就是一個投靠日本人的漢奸偽政府組織,這個政府不但得不到民意真正的支援,還經常遭到抗日誌士的反抗。而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皇正式廣播,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日,這個政府雖然擁有六十萬的偽軍,以及一定的程度政府架構,但是並未準備進行任何的頑抗,就在當天自動宣佈解散,但偽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後來仍然接受重慶政府依法問罪與審判。當然平心而論,汪精衛政權的運作,在某些狀況與地方,的確是發揮了一些減少日軍直接荼毒、殘酷鎮壓與迫害佔領區內中國人民的作用,同時在汪精衛的偽政府中,也有一些暗助重慶抗日的事實。當時重慶方面的各個情治系統,特別是軍統局,設法利用各種的關係,滲入汪政府之中,也取得其內部一些軍政要員的合作,進行掩護抗日的任務。在抗日戰爭的後期,在汪精衛政府之中,也有人受不了日本的欺壓,也有人是為了兩邊買保險(特別是周佛海與戴笠之間的互通關係),因此在後期南京偽政府內部,有相當多的管道,將不少機密暗通重慶方面,並且設法掩護部分的抗日地下組織,成為日本控制中國最大的間諜鬥智對抗。當時軍統局曾經允了不少的偽軍,可以戴罪立功。

不過,在抗戰勝利之後,為了如何處理這些偽政府的軍政組織與領導人,在國民政府的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歧見。最後主張依法懲處者,壓倒以政治解決的看法,因此使得大批的偽軍認為,重慶方面失信於“戴罪立功”的承諾,所有有相當數量的偽軍,乾脆接受中共八路軍的收編,成為反國民政府的軍事力量。在形式上,雖然國民黨的汪派就此完全得到肅清,但是不少的力量卻成為八路軍的生力軍了。

也許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汪精衛在剛開始,所謂曲線救國的政治路線,或許有其理想性的策略安排,特別是汪本人在開始與日本接觸時,也無意自願成為漢奸。但是汪精衛最大的錯誤,是根本不瞭解日本人崇拜強者與“鄙視”弱者的特殊心理。一旦他要依賴日方的力量來建立政權,那麼日本人就會完全把他當成傀儡看待,也就使得汪精衛最終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奸了。在持守國家民族的大義上,歷史的考驗是非常嚴酷的,所謂曲線救國的做法,最終斷送了汪精衛在中國所有的歷史地位。

附註:

'1' 當時汪精衛的絕命詩:“慷慨赴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真是豪俠之言。

'2' 在這裡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對敵和談的接觸,因為能夠堅持中國國家民族立場的談判,也等於是一場為中國爭取最高利益的鬥爭(只有放棄國家利益的和談,才是賣國的可恥行為)。

'3' 當時蔣介石只是長江下游派系的真正領袖,至於國家領導人的地位,只是大家因為抗日的關係,推任蔣為領導人而已,蔣介石暫時借用四川、雲、貴、湘、桂等地作為抗戰的基地。

'4' 從汪精衛無法煽動粵系將領以及西南的地方勢力,在一九三九年年中,脫離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和自己結合成為第三勢力的事件來看,可以明白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力量,已經成為主導中國人的主流力量。

'5' 從此,日本稱呼汪精衛政權為國民政府,把真正抗日的國民政府改稱重慶政府。

第二十八章、勇挫日軍鋒焰的三次長沙大捷

一九三九年起到一九四四年之間,侵華日軍總共四次出兵企圖攻略湖南省會長沙,其中三次都被中國軍隊擊敗,這就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之中,最為值得紀念的三次長沙大捷。長沙與湖南的軍民,以完全的犧牲與無數的血淚,與守軍配合,寫下這三個可歌可泣的歷史大戰役記錄。

日軍自從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底,攻佔武漢之後,就把兵力沿著長江水道向前推進到岳陽一帶,與中國軍隊沿著新牆河對峙。日本駐武漢的第十一軍,擁有七個師團與數個獨立旅團的兵力,扮演著插入華中心臟地區的戰略機動部隊的角色,中國則以第五、六、九等三個戰區包圍日本的第十一軍,雙方形成一種戰略平衡的對峙狀態。

這時候日軍大本營,已經深為陷入中國戰場的戰略泥沼所苦,日軍已經無法再增加兵力,繼續深入中國進行攻擊,也就是說,日本很難在戰場上擊敗中國。因此,日本的兩個選擇,其一是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設法長期搜掛佔領區內的資源,以維持日軍在中國境內的開支,其二就是設法與中國進行停戰談判,減少日軍在中國境內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