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尋求外交解決。而最糟的狀況是最後一切的作戰都失敗了,但是有計劃與有準備的反抗,會給日本帶來相當嚴重的元氣消耗,也給中國帶來更多的民族主義精神振奮,以及更多的團結與抵抗時間的準備。

雖然,以中國當時的國力與局勢而言,中國當然不能在九一八事變時,因為維護東北的領土與主權,就與日本進行全面的戰爭,但有規劃的區域性抵抗,則是必須與應有的做為,由於蔣介石與張學良,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危機的整體性,因此採取了過度“不抵抗主義”的不當對策,而讓日本關東軍以最低的代價攻佔中國東北,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焰,最後造成中日兩國以及後來全球的軍事危機,實在是非常令人感到遺憾的。

當然這種歷史的後見之明,對於當時的蔣介石與張學良(包括當時的黨國元老以及各個派系與地方領袖在內)而言,或許都是有些強人所難了。因為當時領導國民政府的蔣介石,事實上只是一箇中國東南地區的領袖而已,國民政府又經常處在戰亂不息與自顧不暇的困境之中,他很難能夠深入思考東北的戰略佈局。而張學良則只是軍閥子弟出身,年紀又輕,當時他能夠為了國家統一以及政府改革的緣故,帶兵進入華北,就已經是非常可佩服的了,要想讓張學良負起對抗世界一級強權軍力的責任,幾乎是太重的責任。當然假如張學良沒有率兵入關,協助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中國,也許他就不得不直接面對東北局勢,而有較佳的反制佈局了。

9。5 外交交涉需要有抵抗實力為後盾

另外一個歷史的疑問是,假如當時的國民政府,不顧民意的反日情緒壓力,堅持直接與日本政府交涉,是否也能挽回東北的淪陷?當事變爆發之時的日本政府,的確是“不同意”關東軍無理的佔領中國東北,日本的軍部也想約束關東軍犯上的軍事行動,也許國民政府直接與日本政府交涉,在東北的一些利益上,對日本讓步,似乎是可以增加日本政府牽制關東軍行動的籌碼,使得中國東北不至於淪陷。

這在蔣介石後來的重要文獻《敵乎?友乎?》當中,於某種程度上承認了過失,認為當時的國民政府,應該抗拒民氣反彈的壓力,勇於承擔決策責任,而與日本政府進行直接交涉,讓日本政府的溫和派有力量壓抑關東軍,或許能夠挽回東北之失地。由於當時國民政府的外交行動完全是訴之國聯,使得當時的日本外相幣原與後來的首相犬養毅,無法以外交來解決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危機。

但是就事實的發展而言,恐怕中日雙方直接的交涉策略,其成功的機率仍然等於零,一方面是南京的國民政府根本無法抵擋國內激動民意的壓力,以及各種不同政治與軍事集團的挑戰,這些政治壓力的主張是,日本不撤軍,國民政府就不能與日本進行交涉(事實上後來的粵派國民政府,是企圖與日本政府進行直接交涉,但是還是失敗)。

同時,日本政府也無法與國民政府達成任何協議,而壓迫關東軍退出所佔領的土地,根本的原因是,關東軍在獲得大勝之後,日皇、軍部與民意,都已經轉向支援獲得大勝的關東軍,造成日本政府的運作危機。老實說,當時日本政府比南京國民政府還要岌岌可危。除非是關東軍在東北遭到軍事佔領的嚴重困難(有如一二八事變的日軍久戰無功),或是關東軍遭到重大的傷亡損失,造成日本民意的逆轉,日本政府還可能有機會出面與國民政府達成協議,而這個可能性的前題是,國民政府與東北軍,都有抵抗的準備與反擊,以及蘇聯擺出強硬的軍事姿態,才能奏效。而只是單純的外交直接交涉,是不可能改變關東軍侵略中國東北的事實。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以及後續的處理方式,都超過當時日本與中國政府的預估與控制,日本政府無法控制軍部,軍部無法控制關東軍,關東軍無法控制少壯派軍官。中國政府與東北軍,則是混淆了不抵抗政策的範圍,在不抵抗、就地抵抗與全面戰爭之間,無法妥當的拿捏,因此當關東軍發起軍事行動時,沒有完整的軍事反擊與外交準備。這對於當時處在疲於奔命的蔣介石,以及年少得志、卻重則難當的張學良而言,也許都超過他們當時的能力所及(我們可以充分了解這一點)。但是假如歷史是一面鏡子的話,我們是在此強調,其實當弱國面對強權侵略的時候,並非完全不能採取有利於國家的積極對策。

9。6 東北義勇軍吹響了民族復興的號角

馬占山率領的東北義勇軍,不僅於江橋力挫偽軍與關東軍的兵鋒,其自發性的抗敵英勇行動,更是打響了中國民族主義復興的發展心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