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楊大郎的信、再聽楊四郎做了解說後,魚兒才知道原來州試取中的考生,將於冬季集中到東京尚書省禮部參加省試。楊四郎還說這些考生都被稱為“舉人”或“貢生”,因此以後大家夥兒都要尊稱楊大郎為“楊舉人”了。
而這參加完秋闈已然快要入冬了,所以楊大郎所剩的時日並不是很寬裕,因此他才會提出留在州府苦讀,讀到時候差不多了便直接上路前往東京參加省試。而因為楊大郎必須在冬末趕到東京、在春初時參加省試,所以這中間隔著的春節楊大郎也就不能在家裡過了。
這楊大郎把事情說得明明白白、所做的決定也都是為了日後能高中,因此楊家人自是都十分諒解他、也同意他別回家過年留在州府苦讀。
但劉氏卻還是心疼楊大郎孤身一人留在外地過年,於是便將家裡剩下的三百兩銀子取了大半、託人和家書一起送去給楊大郎。
這兩百多兩銀子既是楊大郎在外這幾個月的伙食費、也是他動身上京的路費。劉氏也是擔心楊大郎到了東京後還要花錢打點些什麼,所以才會把家裡的剩銀大多都給楊大郎捎去,只留下為數不多的銀子應付隨後到來的年關,反正往年沒錢時他們一家人也照樣過年。
第四十章 楊大郎高中
且先不說魚兒他們如何過年,只說楊大郎接到家書和那包了一層又一層的銀兩後,心裡十分感動、更是越發牽掛起遠在小岞村的親人。劉氏的心意楊四郎自是寫在了信中,楊大郎看了後對自己也更加嚴格、夜夜都挑燈苦讀,就連大年三十那一晚也沒分毫鬆懈,一心一意的想一舉再透過省試、才能不辜負家人的那番心意。
這年一過完,楊大郎就和幾位同窗一起結伴上京,很快就在春初趕到了東京。安置妥當後就去檢視禮部張貼出來的公告,於公告上指定的日子前往貢院(考場)參加禮部舉行的省試。
而楊大郎早在抵達東京得知開考之日後,便已託人送信回家、告知家人自己一路平安,眼下已抵達東京準備參加省試。
魚兒看了楊大郎的信後自是替他感到高興,同時也對楊大郎十分有信心、相信他最終一定能透過省試最後得以參加殿試,畢竟這十多年來楊大郎的勤奮刻苦魚兒都一一看在眼裡,而上天始終不會虧待勤奮刻苦的人。
倒是劉氏這個慈母關心則亂,接到楊大郎的信後完全沒了平日裡的沉穩,總是忍不住擔憂楊大郎到了東京那種大都城,會不會因無權、無勢、無錢而吃虧受苦,更是擔心楊大郎沒太多的銀兩打點關係,最終即使透過省試也可能被那些有錢有勢的人給擠下來。
對於這一點魚兒倒是不怎麼擔心,且還把一早就打聽來的省試考試規則說給劉氏聽:“阿母,您放心,這州試興許還會有人靠著關係徇私舞弊透過,但這省試可就不是有關係的人就能透過的!”
“我聽村裡的老秀才說,這省試靠的是真本事,那些紈絝子弟即便再有關係一進貢院加省試、這些關係都是行不通的!”
劉氏聽了一臉欣喜的追問道:“真的?阿妹你快仔細同阿母講講,別讓阿母日日都替你大哥操心的吃不下、睡不著。”
魚兒聞言趕忙把自個兒知道的科舉制度都說了出來:“阿母,咱村子裡那位老秀才說,這省試的主考官是由官家(皇帝)親自任命的,省試的試卷要先糊名、謄錄,再彌封用印,然後才送給考官評閱……”
“也就是說哪張試卷是哪個考生作答的,主考官一概不知,只能老老實實的按照試卷上的內容來評閱,”魚兒頓了頓,見劉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後才接著說道:“而且對於第一次評定的成績也要密封起來,隨後進行第二次評閱,最後根據幾次的評閱確定出試卷的正式成績來。”
魚兒當初瞭解到北宋的科舉制度後,可是大大的佩服了想出這個制度的人一把,至少這樣三番兩次的糊名密封批閱,已經最大限度的杜絕了誤判、誤批,考生得知成績後也就少了核對試題查分這麼一個麻煩,畢竟這分數是不同考官反覆批閱出來的。
而劉氏聽了魚兒的介紹後仔細的想了一會兒,又提出了一個新的難題:“那萬一這一次參加省試的舉人、都同你大哥一樣是有真材實料的,那又該怎麼辦?”
魚兒聞言笑著出言安慰劉氏:“阿母您大可放心、這事兒我早問過老秀才了,老秀才說由於參加禮部省試的舉人不斷增加,宋太宗以後,禮部省試錄取的名額也相應擴大,每次至少要有四百名左右……”
“只要大哥他有真才實學,這四百名裡頭他一定能占上一份,”魚兒見劉氏依舊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