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大學不知道 作者:江暖

選擇和奮鬥路徑。農村人可以到城市打工,溫州人可以到國外經商,這是社會整體進步的訊號。另一方面,教育對整個社會變革所起的作用似乎正逐漸變小,這對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知識不再改變命運”,如果我們單純傳遞給貧寒學子的是這樣一種資訊,那麼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教。因為整個社會走向的是更需要知識的時代。今天,中國以製造業聞名世界,但不論是“珠三角”還是“長三角”地區,製造業的成本優勢正在喪失。明天,一個更加富裕的中國需要更多的知識,並且用創造性的知識參與更高層面的國際競爭。一個民族對待應試教育的過分狂熱和對於知識教育的冷漠,結局都只能是一樣的悲劇。

貧困家庭將做出最為實惠的選擇。如果上大學使得他們更加貧困,他們必然不會選擇讓孩子繼續讀書。這主要是政府的責任:如何保證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保證每個熱愛讀書的孩子都有學上,而不成為家庭難以承受的負擔,這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穩定的大課題。

今天,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患不是可以在土地上自給自足的農民,而是城市失業人口。而其中最可怕的莫過於將農民引向城市,再宣告他們失業。不管是農民工還是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如果社會機制不能善待他們,不能提供給他們起碼的謀生出路、福利保障和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可能途徑,社會矛盾將有可能進一步激化。

談論這些問題總是令我們憂思,這些都是時代的轉型之痛。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和社會體系不能進一步保持開放性和多元化,求學不再只有透過高考拼進大學這一條路,還有更多的職業技術學校、高等專科學院能夠培養市場需要的對口人才;如果我們就業時不那麼看中公職單位,看中成為國家幹部,可以有多樣的就業選擇,情況會好得多。

國家計劃體制下的教育和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形成了價值錯位,這是教育失靈的主要根源。知識是有用的,但大多數情況下知識更需要具有市場應用價值。只有能夠最大化地滿足變動的市場需要的活知識,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命運!

“壞學生”成功定律

“壞學生”成功定律

我訪談過數位沒有大學畢業證的青年,他們的年齡在22~25歲之間,月平均收入在一萬元左右,是同齡大學畢業生月收入的三倍以上。我發現了其中一個有趣的“定律”……

我身邊一位朋友的妹妹去年在高考中失利,她的母親大為不悅,取消了帶她遊北京的暑期旅行計劃,早早地為她報了一個補習班。假期結束,她又要為穿過“黑六月”再復讀一年。

這個女孩子本來成績並不差,只是因為心理壓力導致考試發揮失常。像這樣的女孩子,我覺得做父母的更應該帶她到北京來旅行,一來舒緩心情見識一下多彩的世界,二來看看北大、清華,未嘗不會激發她的鬥志。不幸的是,母親只是簡單把她趕回高考的牢籠了事。

據###公佈的數字,2007年參加國內高考的報名總人數是1;010萬,而全國普通高校的錄取總人數只有567萬。這就意味著有近一半的考生會成為“落榜生”。他們絕不是邊緣人,而是另一大主流人群。這些人還有其他的出路嗎?

各種媒體紛紛支招,是復讀,是留學,是選擇民辦大學、技術學校或者網路大學,還是參加成考、自考?可以想到的“權宜之計”不過這麼幾種,相互之間的比照和權衡,充斥了幾大主流網站的專題版面。只要在百度裡輸入“高考落榜”四個字,便可找到大量相關網頁。

這種前途的選擇是技術上的,因此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其實是觀念和心理上的抉擇。媒體的探討普遍帶有一種無奈的氛圍,“在已經不行了的情況下,你還有如下勉強應付的選項……”在這種觀念意識和心理預期下,所有的選擇都是糟糕的!

讓我們回頭來看,在今天的中國,高考已被誇大成一種畸形的怪物,具有了某種終極性的色彩。它支配著中國學生的一切,決定著中國學生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變態”的社會現象。

高考按照分數評定學生的好壞。高考成績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學生的考試水平高,書本學習能力強。但是,這種評定方式應該只是社會的評價系統之一,而不是全部,不足以囊括一個開放、多元社會的精彩要素。高考落榜生要想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應該關注我的優勢到底在哪裡?我既然不擅長書本學習和應付考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