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的觀點,這位美國前部長不但認為“《基業長青》對高度成功、富有生命力的公司進行了生動深入的分析,充滿新穎的見解和確鑿的結論”,而且“這是一個內容緊湊、條理清晰的報告,每個經理人都值得一讀”。這本書確實是個成功。1994年出版以來,僅英文版的銷量就超過了
6O萬冊,儘管比起《追求卓越》出版後暢銷的記錄要遜色一些。
然而,比起《追求卓越》來,《基業長青》這本書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後者的行文更流暢,特別是研究方法更科學——如果說《追求卓越》努力尋找的是傑出公司所具有的共同特徵的話,《基業長青》發現的則是高瞻遠矚公司不同於別的優秀公司的特徵。它打破了舊有的神話,探討的是“更為長久、更為重要、更為真實”、更為影響深遠的問題,為希冀建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偉大公司和其地偉大組織的有識之上提供了實際指導。
為何通用電氣、美國運通、波音、強生、摩托羅拉、IBM等公司能夠由小到大,由弱而強,而別的許多公司卻曇花一現、了無蹤跡?為什麼3M、索尼、沃爾瑪、惠普等創業時不是連生產什麼都不清楚,就是舉步維艱,卻能歷經困難,展現出可觀的韌性和彈性,跨越數十年、上百年而長盛不衰,最終成為翹楚中的翹楚?為什麼它們的對照公司——諾頓、健伍、美利堅百貨、德州儀器——雖然先聲奪人、一路順暢,到頭來卻只能屈居第二、第三?《基業長青》一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