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玩笑,這才真的是一場狂歡!
viy以一張嘴巴有理有據的群攻幾乎所有主流影評人,爆烈的火力讓人完全無法招架。
評測無差別,《洛杉磯時報》兩個影評人,稱讚ss“gangbusters”的肯尼思-圖蘭排在沒什麼危險的中游,只比同行高4.1%;還沒評過ss但有罵過《嘉莉》是“奇恥大辱”的貝琪-夏基,她排在第五名,評分特點是高於同行很多達10.7%、低於觀眾一小些的4.3%,可信度有限的表現。
【貝琪-夏基是個謎一般的人物,在她還在為《芝加哥論壇報》寫稿的歲月裡,她就誇獎過不少的爛片,像把連歐文-格雷伯曼都以c級批評“這部電影唯一殺死的是你的時間”的《驚聲尖叫3》稱為傑作。我們都不知道貝琪具體為什麼尖叫,可以肯定的是與驚恐無關。對了,她還經常把一些低評的浪漫愛情喜劇捧上天。】
誰都看出葉惟在諷刺夏基不懂恐怖片,抓著機會為《嘉莉》出氣。
在評完這些出色的傻瓜影評人後,就是平庸影評人們了。斯蒂芬-金2004年就發文炮轟過理查德-科利斯等一群影評人的平庸,好爛的電影都穩當評價了事。這次獲得最平庸影評人的人還正是《時代週刊》的科利斯,統計表明他的評分是最接近大眾的,幾項數值都相差不足0.1。
【難以置信的精確,說的是科利斯對於普通觀眾的心理把握,他就是全美民眾的一面鏡子。所以科利斯的影評和你在電影院聽到的陌生人談論,甚至在幼兒園隨便問一位小朋友的看法,都沒有分別,像我5歲大的妹妹,她也會說《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很棒的電影”。如果讓歐文來點評,“讀科利斯的文章唯一得到的是浪費時間”,還有浪費紙張。】
《今日美國》的克勞迪婭-普格以0.2%、《好萊塢報道者》的柯克-霍尼克特以0.3%的微弱對比差距緊隨其後拿下亞軍和季軍。他們的影評也都是穩妥第一的風格,幾乎都是廢話。
兩人都給了ss中間值的2/4分,一邊說很好,一邊說但應該更好,它的宗教基調阻礙了他們打好評。
【“葉惟的幽默用錯地方,非理性的態度令人無話可說。”在一場影評爭端中,普格如是說。現在面對冷冰冰的資料,不知道普格作何感想?她似乎把理性理解為平庸,想從她的影評中找到超短褲是很難的,並不是沒有,她好評《瘋狂農場》“一部熱情招待年輕觀眾的甜美、溫和、有趣的電影”,我正好看過這部被影評界罵臭的喜劇,怎麼說呢……普格還給高評的《聖誕精靈》兩星評分,“不惹人討厭但像糖漿般太甜了。”】
【當霍尼克特給像《紅磨坊》、《鋼琴家》、《弗裡達》、《牙醫的秘密生活》都打了差評,他真的沒有出問題?“這部電影缺乏讓觀眾進入故事並認同角色的具體個人時刻。”他這麼評說《鋼琴家》。但霍尼克特擁有從爛片堆把評分平均回來的本事,看完施瓦茨鮑姆評為d、普格打了1.5/4分的《麻辣寶貝》後,“這也許是高血糖的垃圾食品,但由不斷上升的年輕女演員布蘭妮-墨菲和人小鬼大的達科塔-範寧組成的勵志團隊,讓你忘記了那些危險的甜味劑。”難怪不喜歡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