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熱心救助。
有一件事,給小林則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林則徐的三伯父家因貧寒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而林則徐的父親把家中僅有的一點米送給了三哥,為此林則徐一家只能忍飢挨餓。父親為了不讓三哥知道實情後難過,再三叮囑飢腸轆轆的孩子們不要說出去。父親的這一舉動,林則徐銘記在心,從小就樹立了扶弱濟貧的仁愛思想。
『教育感悟』
林則徐的父親能在自己困難時去幫助哥哥,原因在於他有一顆仁愛心。什麼是仁愛?“仁”字左邊一個單立人,右邊一個“二”,就是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意思是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而“愛”的繁體字是“愛”,“受”裡有一顆心,意思是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林父正是嘗過捱餓的滋味,才知道三哥的需要,於是有了幫助哥哥的行為。
有人可能會說,林父的精神很可貴,但是因為仁慈而導致自己一家受苦捱餓,豈不是很不值?可是,人生中什麼是值得?什麼又是不值?作為一個人,林父覺得“心安”是最大的值得,作為一個父親,為孩子做好榜樣是值得。
其實,當有一天,我們能不顧自己的利益而慷慨解囊時,相信能體會到付出“仁愛”的快樂與值得。就像種菜、賣菜的人根本不缺菜吃,種花、賣花的人滿身都是花香,一個能夠給予別人安樂的人怎麼會缺少安樂呢?
『身體力行』
作為父母,只有用仁愛滋潤自己的心田,才會把善良傳遞給孩子。
1.關心他人,溫暖自己
關心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關心也許就是一聲久違的問候,一個寬慰的微笑,一次耐心的聆聽,一句鼓勵的言語,也許是雨中的一把傘,馬路上的一次攙扶,一句道歉的話,一個感謝的心情……這些簡單的舉動就是一種溫暖的給與和回饋。
有一句話說:“愛的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所以,請父母用自己的行動去關愛身邊的家人朋友,因為關愛他人,同時也能溫暖自己。
2.不要只顧自己的感受
一個只顧自己感受的人是很自私的,自私是痛苦的根源。當我們特別痛苦的時候,靜下心來想想看,我們一定在考慮自己。而如果我們轉念為他人考慮,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情變了,所面臨的境遇也變了。比如,家人生病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工作忙,而沒有耐心去照顧對方,但是想想,如果自己生病了,是不是也很需要家庭的體貼和照顧。一個念頭就從地獄解放到天堂了。所以,為人父母者,請學著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這是仁愛的根本。
3.仁愛一定是有理智的
仁愛是與正義站在一起的。正如,犯了錯的學生,老師是不是不批評就是仁愛?正在偷東西的盜賊,警察是不是裝作沒看見就是仁愛?侵犯了法律的人,法院是不是不制裁就是仁愛?都不是。如果我們這樣“仁愛”了,原本犯錯的小學生以後就會變成觸犯法律的罪犯。制裁是為了不要讓他繼續誤入歧途,這時的制裁就是仁愛。那麼,仁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是一顆長久利益對方的心。
『教子參考』
請父母為孩子播下愛的種子:
1.保護孩子的愛心
《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作為父母,要保護好孩子的本善。很多時候,孩子的人愛心和同情心比成年人表現的明顯。孩子可能會對著一個小螞蟻看半天,可能會覺得路邊的花草很可愛,可能會覺得生病的人很可憐……其實,仁愛就是源於這個“惻隱之心”,我們父母要保護好孩子這珍貴的本性。
2.培養孩子照顧別人的能力
如果孩子喜歡,父母可以讓他養一個小動物或一些花花草草。孩子透過實際的操作就可以把仁愛心落實在行動上。當家人遇到困難,也可以向孩子提出幫忙的請求,任何一個孩子會因感到自己被重視而努力幫忙。父母有意培養孩子為他人付出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會自發地去播撒愛心了。
3.不刻意隱瞞自己的辛苦
父母不要刻意隱瞞自己的辛苦,這會讓孩子誤解生活很容易。父母的隱瞞,一方面會導致孩子不會感受他人,另一方面當孩子發現生活的難處時也會承受不了。所以,父母應自然表露,可以說:“幫媽媽倒杯水,媽媽今天很累!”孩子不但會理解父母的不易,也會在需要時照顧父母。
『教育名言』
仁慈必須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之上,而絕不能取代正義。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