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大門,許士軍老師、王志剛老師、司徒達賢教授以及許多企管名師,他們的課程、演講也是我工作之外的一種學習過程。
(創業陷阱:許多創業者從來不讀書,因為忙在工作中都已經來不及,這是絕對的錯誤。書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資產,會從書中找答案的創業者,會少走很多冤枉路。)
記者生涯中,另一個重要的收穫則是看盡人間的冷暖,在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機中,臺灣都發生了企業倒閉風潮,我看到許多大老闆在一夕之間崩塌,我看他們如何應對,也看世界如何對待失敗者。
“經濟罪犯”是當時的流行語彙,經營不善一走了之,留下債務逃至國外,這是最不堪、最無恥的做法,當然也有人願意負責,努力面對債務,但大多數也無法東山再起,徒留遺憾。
我學到經營事業不能有絲毫懈怠,一犯錯可能從此冤沉海底。
一直到我離開報社,我雖然領別人的薪水,但都在看這些老闆怎麼做,當時雖沒有明確的創業決心,不過心中澎湃的思潮從未停止。
深陷地獄門……創辦臺灣《商業週刊》
如果這個世界有舒適圈,那我在《中國時報》當記者的最後3年一定是舒適圈,那時我是財經新聞的主管,帶領7個人的團隊,以當時《中國時報》的聲勢,我是全臺灣企業都需要公關的物件,所有人對你表面的奉承逢迎,很容易讓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糜爛生活中。
每天中午、晚上都有應酬,知名企業期待你多瞭解它們,多寫些好的,吃飯變成理所當然。到了下午我會找個地方洗“三溫暖”,傍晚才到臺灣“經濟部”看一看,那是我唯一的採訪單位,晚上回報社、看稿、發稿,下班後又是吃消夜,深夜才回家。
(創業陷阱:舒適圈對個人成長是個大麻煩,安逸的日子過久了,什麼事也不能做了。如果你現在不到40歲,更應該知道舒適圈是你最大的敵人,而創業最大的障礙也是要突破舒適的限制。)
這真是消磨志氣的舒服日子,所幸在34歲時我做了明智的抉擇,離開舒適圈,走向創業之路。
我沒有一離開報社就創業,我選擇一本財經雜誌擔任總編輯,但很快迎來了媒體開放的大時代,我也投身眾聲喧譁的洪流中。
離開《中國時報》的第二年……1987年,這是臺灣過去數十年曆史中最關鍵性的一年,也是蔣經國逝世的前一年,在蔣經國臨終前,他為臺灣定下了自由、*、開放的制度,一連串的劇變在這一年發生。
準備與陷落(5)
遠離舒適圈,走向創業之路
1987年發生了幾件大事。5月,臺灣宣佈外匯管制開放,6月正式宣告每一個人一年可以匯出500萬美元,努力賺錢,累積鉅富,但出不了臺灣的金錢,從此可以在全世界流動,臺灣變成經濟自由的地方。
同年3月,幾個《中國時報》的老朋友,在“黨禁”、“報禁”開放的鼓舞下,創辦了《新新聞週刊》,並喊出“自由報業第一聲”,我深受鼓舞,大丈夫當如是,只是政治非我所長,所以並沒有加入。
(創業陷阱:順著趨勢潮流做事,事半功倍,問題是一個人如何觀察趨勢的變動。1987年臺灣發生了三大劇變,可是很少有臺灣人記得,說明大多數人對環境變動的無知,這也是創業者第一個要克服的盲點:對環境冷淡,不知自己面臨的機會與危機。)
可是當五六月宣佈外匯管制開放時,我知道我的時間到了,因為全臺灣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動,而財經商業的劇變也將從資金的自由流動開始,用月刊詮釋臺灣的變動已經不夠,一本商業性的週刊時代來了。
6月底我就辭職,下決心創辦臺灣《商業週刊》。資金是我自己及共同創辦人金惟純、孔誠志、詹宏志及幾位企業界的老朋友一起籌措,新臺幣1200萬元很快就到位,但籌備工作很費時。
本來說好4位共同創辦人全力下來工作,但真正開始工作時,孔誠志繼續開他的公關公司,隨後又去了《聯合報》;而詹宏志則繼續在遠流出版工作,只剩下我和金惟純兩位。我們決定讓詹宏志負言責,擔任發行人;讓孔誠志負財務風險,擔任董事長;而我則擔任總編輯,負責最費時費力的內容生產。
(創業陷阱:創業夥伴的選擇極重要,選夥伴首重信用、可靠,不會讓你所託非人;其次要注意與你的互補性,最好是他的專業為你所缺;第三,他要是真正有能力的好手,不要因為他是你熟識的人就呼朋引伴,熟識的人有時像親人一樣,讓你無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