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自慢Ⅱ·以身相殉 作者:賴賴

我超強的危機處理能力。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準備與陷落(3)

在業務單位,我摸熟了生意的各種竅門,也讓我對媒體經營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在廣告部1年7個月後,我決定重回編輯部當記者,在廣告部總經理的引薦下,我回到當時如日中天、號稱臺灣第一大報的《中國時報》,在第一大報的招牌下,我開啟了與所有知名企業家請教與學習的機會。

大量學習強化創業的認知

在臺灣中時報業我負責採訪經濟新聞,路線是“企業界”,這是無限寬廣的路線,全臺灣各種產業、數十萬家企業都是我的轄區,我要如何採訪呢?

我自己設定目標,自己找答案。我從最大的行業著手:紡織、石化、水泥、汽車、家電……我再從最大的公司下手瞭解:臺塑、臺泥、裕隆、大同、聲寶、統一……我找各種機會採訪這些大老闆們,看看他們如何創辦事業,如何經營事業。

(創業陷阱:創業是學出來的,也是摸索出來的,一方面下決心創業,一方面學習,一方面蒐集資料、資訊,是創業的必須過程。千萬不要一頭栽進某一個行業中,而不知道觀察外界的變化。我努力觀察臺灣這些大老闆們的經驗,以強化我對創業的認知。)

對每一個大老闆,我都有多次近身採訪的經驗,每個人都表現了不同的特質:臺塑的王永慶精明、樸實、執行力超強;臺泥的辜振甫溫文儒雅,毫無銅臭味;裕隆的吳舜文理想遠大,也有上海人的海派氣質;家電業的老闆則普遍較本土而苦幹,大同的林挺生、聲寶的陳茂榜、歌林的李克峻等都類似。我把握了做記者的機會,努力探索他們如何創業。

我發現他們共同的特質是趕上了臺灣經濟起飛成長的潮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的出口替代政策讓臺灣經濟快速成長,而這些大企業都在這波浪潮中,把握機會茁壯成長。

而他們的壯大也與臺灣當局主管部門的政策息息相關,臺塑因尹仲容的石化政策,汽車也受到主管部門的長期保護,而所有的出口行業也都在主管部門出口退稅的獎勵下,加速發展。所以瞭解主管部門的政策動向,是另一個成就事業的關鍵。

苦幹實幹,努力不懈是這些大老闆的另一個共同特色,除了辜振甫等世家子弟以外,每一個創業家都有一段非常艱辛的創業起步期。

而每一個人的個性都不同,這讓我體會到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功,只要你努力。

從世界潮流中,學會經營之道

近身觀察是最佳的學習方式,尤其當我又是有心探索時,我看盡了每一個大老闆的奧妙。不過,讓我學得最多的反而是一些中小企業的老闆,他們有的尚在起步,有的小有成就,有的正遭遇困難,他們的經驗對我而言最可貴,也最可學習,因為大老闆的層次早已不是我這個小毛頭能想象的。

(創業陷阱:大企業家、大老闆們的經驗固然可貴,但有時會讓剛起步的創業者消化不良,因為情境落差太大。所以觀察同樣是剛起步的創業者的經驗,更有針對性,也更具實務的參考價值,就算是擺地攤的小販,有時候也會有啟發。)

在這一段記者生涯中,另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是經濟的專業素養與管理知識。

我對臺灣的經濟發展,做了一番自己的解釋,臺灣從國民黨遷臺以後,先發展本土農產品,再進行進口替代,讓本土工廠生產簡易的工業品,以替代進口品;再推動出口政策,然後逐步升級,從勞動密集到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這是臺灣經濟的軌道。

準備與陷落(4)

而這其中創業家會歷經機會大轉換,早期的臺灣富豪如陳查某等是農產品貿易商;20世紀60年代以後變成製造業當紅,所有從事製造業的企業家都快速致富;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則轉向高科技,這又是另一個大轉換。

我學到的是體會潮流變動,比自己努力埋頭工作還重要。

在趙耀東任臺灣“經濟部”部長時,臺灣面臨第一次的石油危機,那段時間,全臺灣籠罩在企業轉型、內部整頓、成本降低、生產力提升的大浪潮中,而我卻學到所有經營上的基本知識。

在經營困難中,所有的企業開始檢討策略,檢討開源、節流,檢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經濟部”的自動化服務團、節能服務團、生產力中心,這時候都變成企業改造的火車頭,我在第一線的採訪中,漸漸理解企業經營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而認識許多本土的管理學者,也開啟了我探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