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臺灣過去的創業家,頂多是追隨現狀的創業家,是跟隨者,不是規則制定者的創新。因為以2300萬人口的臺灣市場為基礎,不容易成為全世界市場的規則制定者,但在金融風暴下,我們有機會把臺灣、大陸想成一個市場,這就有全新的可能。
大膽想(Think big)是創新的核心元素,在金融風暴下,也要有重塑商業規則的氣派,不僅是在現狀中解決問題,還可以徹底創新競爭規則。
創新的另一個要素是自我否定與否定過去,如果無法否定過去,你就無法啟動變革。你要有心理準備埋葬自己。你要先自覺才能重生,先“自殺”才能重生。如果對現在的方式還有一點眷戀,你就沒有機會改變。在金融風暴中原有的舒適圈,現在已變成一個痛苦的房間,停在當下,只有死路一條。
把過去的想法全部歸零,這個社會正在等待每個角落、大大小小、不同想象的各種創業家。把亂世當成一種機會的開始,而不是當成悲劇的結束,準備奮力一搏,變革就啟動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創業第二律:不自由律
定律解讀:
(一)一般人對老闆最大的錯誤認知是老闆可為所欲為,擁有最大的權力,可以一言而決,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如果你因羨慕老闆的自由而想創業,這是絕對的錯誤。
(二)公司中老闆最大,但老闆還有更多老闆:客戶、股東、員工、外部關係人、媒體,都是老闆的老闆,這些人都可以讓公司績效不彰,老闆都要看這些人的臉色。
(三)正確、效率、節省成本、有效解決問題,這些都是老闆的老闆,創業者所有的決策都不能違背這些原則,不能為所欲為,老闆想怎麼做不重要,做“對的事”才重要,沒有“老闆學問大”這件事。
適用時機:創業全程。
沒有自由的人
人活在世界上,一切都被系統與制度所制約,家庭、公司、政府分別管理某些部分,人的自由有限,因此對“揮灑自如”的自由都格外向往,而企業中的老闆,通常是權力最大、自由度最高的代表,但這只是表象。
創業與當老闆的真相正好相反,他們是絕對沒有自由的人。
好朋友約我打球,問我什麼時間方便,我說假日方便,但也要事先約定。他又問:週一到週五上班日不行嗎?我說:要上班,除非先請假。他又問:你不是自我創業當老闆嗎?有人會管你嗎?
對這個問題,我就不知怎麼回答了。因為剛創業的時候,我確實以為“我最大”,我決定一切,不會有人管我,但在歷經無數的挫折、失敗之後,我知道我不只有人管,管的人還真多,多到讓我成為最不自由的人。
年輕時,積極想創業,其中一個原因,確實是以為老闆擁有絕對的自由,想上班就上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可以完全否定別人的意見,多有權威啊!
因此當我開始創業時,第一個學到的也是當家做主的決斷與權威,也是那種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在我自己的王國裡,我主宰一切。有時候,因為在外面受了挫折,回到公司裡,甚至還會更加恣意放縱自己的權威,來自我滿足、自我補償。
幾次創業的失敗,讓我確定我是不入流的創業者,我是不合格的老闆,而自以為“沒有人管”,又是其中關鍵錯誤之一。
。 想看書來
創業第三律:挑戰不足律
�創業從不足開始
創業第三律:挑戰不足律
定律解讀:
(一)創業就是用最少的資源,挑戰不可能,以獲取成功時最大的報酬。所以有白手起家的故事,有五千元、三萬元創業成功的故事,資源不足正是創業的基本原理。
(二)資源的不足,包括許多方面,資金不足只是最外顯的事實,其他如能力、團隊、關係、技術等也都不可能充分。這些都需要靠創業者用決心、用毅力、用全力投入去克服,能克服資源不足,創業才能成功。
(三)合理的資源投入、完整的規劃、充裕的培育期,這些都是大公司啟動新事業的“不效率”做法,絕不可與個人創業相提並論。
適用時機:
創業全程,尤其是創業籌備初期最重要。
創業從不足開始
創業遭遇困境的機率很高,在成功之前,無不困難重重,而最壞的藉口就是資源不足,如果你把資源不足視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