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小貓小鳥吃得多,似乎上帝造夏娃,給她定的胃袋就只有二兩三錢的容量。什麼如狼似虎,什麼風捲殘雲,什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自然都給了窮人,市井的窮人們長年處於“飢不擇食”的狀態,隨時準備解下勒了一圈又一圈的褲腰帶,不管是兔肉、驢肉,都伸出獠牙開幹。
一個銅板也能憋死一條精壯漢。上帝他老人家當年發了狠心把亞當夏娃攆出伊甸園,罰他們到人間做苦力,原因僅僅因為其偷吃了蘋果。飢寒起盜心,可見上帝所惱怒的正是人類改不掉的“食”性。
考量一個國家的窮富有恩格爾係數。據說,食物比重佔得多就是窮國。而對窮人來說,食物就是窮人的“恩格爾”。
楊白勞在高唱“買了二兩棒子麵,歡歡喜喜過個年”時,黃世仁則在躊躇滿志,磨刀霍霍,把如花似玉的楊喜兒當成了新年的第一隻獵物。窮人們都知道自己的梭鏢馬刀鳥槍不足以成就一項“千古偉業”,他們也更加清楚,抱負、理想、照汗青之類終歸是侈談。與其臨淵羨魚,不如回家殺豬或吃青菜豆腐。他們明白,啃窩頭固然不算輝煌的“獵”跡,嚼蘿蔔吃稀飯也不算彪炳史冊的盛舉,但身為窮人,只能如此。
如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賢非要他們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千里奔襲取上將頭顱,兩隻空手套回一隻白眼狼,他們會哭得像個泥人似的——大人啊,請高抬貴手吧,我不是這塊料,你還是讓我啃窩頭喝稀粥吧!
因此,《 武松打虎 》至今還供在窮人家的神龕上,享受著無數窮人的嫉妒與豔羨:那虎骨啊,那虎鞭啊……然而,為效仿武松打虎而隻身前往景陽岡的窮人卻鮮有耳聞。即使也有窮人連喝100海碗燒酒,結果也往往是醉成泥球,又嘔又吐,不成體統,連根哨棍也拿不穩。醉翁之意不在虎,而在於酒,窮人酒醒之後沒準會來一句:好酒,再來100壇!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惜歷史最終證實了,雖有捕獵的一流軍師範增,霸王說到底也只是個吃生豬蹄的“窮”人。窮人給一碗飯就感恩戴德,沒齒難忘。韓信同志當年“一飯千金”,正是他不是一個一流獵手的證據,所以結果只能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了老蕭的獵物。
生活對富人來說才是生活,對窮人來說只是生存。
窮人最缺的是什麼?是錢!缺錢給窮人帶來深重的苦難,錢就成了窮人生活的重心,成了一個巨大的誘惑,他沒法不看重。然而對錢過分關注,就容易忽視錢以外的東西,結果,窮人所得甚少,失去甚多。
缺錢帶來的精神上的損害,往往比物質上的匱乏更加可怕。
傑克?倫敦在小說《 熱愛生命 》裡,寫了一個迷途者的故事。這個不幸的人獨自在荒野掙扎,飢餓、疲勞、孤獨、絕望,還有一匹和他同樣飢餓、同樣疲憊的老狼,一直跟著他,等著他倒下。然而最終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說的結尾是,這個人終於回到船上,吃了很多,成了胖子,卻還惶惶恐恐地儲藏麵包,以至於已經乾癟的麵包塞滿了船艙的各個角落,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四處收集。
窮人的生存能力很強,他戰勝艱難困苦的毅力確實令人感動,但他竭盡全力得到的,或許只是一堆乾癟的麵包而已。
餓怕了的人常常養成飢餓思維,抓住一塊麵包便不肯鬆手,即使已經吃飽,還是忍不住囤積,生怕重新回到飢餓的日子。人只有一雙手,既然抓滿了麵包,便騰不出手來抓其他東西,結果再努力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窮人的眼光有限,往往就在於思維的侷限。
窮人缺錢,很容易陷入惡性迴圈。沒有錢,就難有大的作為,只能為柴米油鹽操心;沒有錢,就不敢放棄手裡這塊麵包,去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沒有錢,就進不了有錢人的圈子,就只能在窮人堆裡混。身居底層,便很難高瞻遠矚,於是窮人目光短淺,總是錯過機會,一生都在仰望別人,為別人的事業添磚加瓦。窮人的無奈,只有窮人自己能夠體會,缺錢就沒有事業的基礎,缺錢得不到良好教育,缺錢影響心態,缺錢更進不了上層圈子……總之,缺錢的後果不僅是影響到生計,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心態和眼光,影響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影響到人的整個前途。
實力決定發言權
一個窮人永遠也不可能去指導富人怎樣致富,怎樣過上好日子,哪怕他說的都是真理,也無人會聽。
這是當然的,人微言必輕。
群眾雖然不全是尼采言語中的“蠢貨”,等待“超人”同志的駕馭,然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