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故國行吟 作者:京文

。第二天,蘇曼殊打聽到了這個調箏女的住址,親自拜訪了她。那是個非常簡陋的住處,蘇曼殊瞭解到,百助姑娘是被她母親賣到此地調箏賣唱的,這讓曼殊對她產生無限的同情。自此以後,兩人成了知音。凡是百助楓子有演出,蘇曼殊必去聽,而第二天,倆人又定會在她簡陋的住處交談。時間一久,百助對蘇曼殊產生了依戀的感覺,她願以身相許,與他相伴一生。但是蘇曼殊不能答應她,因為他早已落髮為僧,儘管他心裡是多麼地愛百助。百助的一腔熱情換來的只是兩行傷心的眼淚。不過她是個善解人意的女孩,她能體諒曼殊的難處,於是決定主動離開這裡,帶著對他深深地又無結果的愛到東京去。臨走之前,百助楓子對蘇曼殊提出了一個請求,讓心上人為自己畫一幅像,以作留念。曼殊答應了她,用飽含深情的筆將這位美麗多情又善良的姑娘,畫了下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踏過櫻花第幾橋(7)

百助楓子就這樣消失在了茫茫人海,蘇曼殊難道真的不在意她麼,不是的,好多年後,他還記得這這位善良的日本姑娘,這段美好而溫馨的往事。在《本事詩》的十首詩之中,有兩首這樣深情地寫到:

烏舍凌波肌似雪,

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

恨不相逢未剃時!

春雨樓頭尺八蕭,

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

踏過櫻花第幾橋?

櫻花落滿了木橋,蘇曼殊惆悵地走過,再不見紅葉索詩,再不聞春雨簫聲,他唯有把百助楓子永遠銘記在心。

一九零九年的八月,蘇曼殊回到了國內。小住白雲庵之後,他決定要遠行南洋,作為一個遊方僧,遠方總是他最想去的。他要去的南洋國家是爪哇,在太平洋的客船中,蘇曼殊把這一年來翻譯的英文詩歌彙整合冊,定名為《潮音》。他剛翻譯過拜倫的詩,現在他又喜歡上了雪萊的詩,在《潮音》的這本冊子中,蘇曼殊對比了這兩位傑出的英國詩人。他覺得拜倫的詩象一種有奮激性的酒,人喝了越多,越會甜蜜地陶醉;雪萊則審慎深思,是一位哲學家的戀愛者,他的一生都在戀愛中尋求涅盤,而蘇曼殊自己又是多麼象這兩位浪漫的詩人。船過香港時,發生了一個奇蹟,蘇曼殊在甲板上遇見了那位西班牙牧師莊湘老師,他們一見如故。隨同莊湘老師的還有他的女兒雪鴻,雪鴻一直愛慕著父親的這位學生,只是流水有意落花無情,蘇曼殊只把這位可愛的西班牙姑娘當作妹妹一樣,這讓雪鴻的心裡非常地難受。莊湘老師理解自己的學生,更理解他的信仰,在新加坡轉船回西班牙時囑咐蘇曼殊一定要注意身體,以後還定有機會相見的。在到新加坡的前一天,雪鴻姑娘特意給蘇曼殊送來一束曼佗羅花,又奉上一冊自己一直珍藏著的《拜倫詩集》,她在這本詩集的扉頁中夾著一張自己的照片,照片的反面,深情地寫著“曼殊惠存”四個字。曼殊也深為感動,在雪鴻詩集的扉頁上寫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詩:

秋風海上已黃昏,獨向遺編吊拜倫。

詞客飄蓬君與我,可能異域為招魂。

臨別時三人皆潸然淚下。對雪鴻這位善良溫柔的西班牙姑娘,蘇曼殊是永生不會忘記的,在後來他寫的《斷鴻零雁記》中,曾多次地提起她。在新加坡稍做休息之後,蘇曼殊來到了爪哇。這個地方處於赤道的附近,炎熱潮溼,蘇曼殊經常生病,作為一個僧人,他肯定不會在這呆多久。第二年,蘇曼殊就從爪哇出發,目的地是佛教聖地印度,那個他好久前就想去的地方。輪船沿著蘇門答臘島,出了馬六甲海峽,然後入印度洋。到了印度後,蘇曼殊虔誠地朝拜了許多古寺名剎。他還發現與中國蓮花只有紅白二色不同,印度的蓮花有金、黃、紫、藍等各種顏色,而各種蓮花也比中國的大許多而且更香。隨後曼殊又在芒碣山寺住了許多時間,這座寺廟也在山裡,而山中多是果樹,蘇曼殊好甜品,每天都採摘許多鮮果食用,非常悠閒。蘇曼殊在印度也很謙虛,印度的僧人對他更是尊重,甚至他們將蘇曼殊與印象中的康有為比較。這個時候爪哇的朋友又來信,請蘇曼殊在回去到學校任教。蘇曼殊不能拒絕,在印度朝聖之後,又從原路返回爪哇。

在爪哇時,除了授課以外,蘇曼殊還從事進行著寫作。大約一年時間裡,他完成了英譯《燕子箋》,又開始了那本自傳體小說《斷鴻零雁記》的寫作,並且翻譯了那本梵文詩劇《沙恭達羅》。而一九一二年的春天,蘇曼殊又返回了中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