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媽媽,媽媽罵小孩,小孩欺負弟弟,弟弟踢小狗,小狗在地毯上撒尿。要打破這個迴圈,大人必須積極地幫助孩子。大人假裝成被注射的小孩時,可以不像他的小弟弟一樣反問:“為什麼總是你當醫生?”也可以不大喊:“媽,哥哥弄痛我了。”但不幸的是,有教養的大人大都會說“走開,我正在忙”或者是,“不要煩我,我討厭打針”,而不是跟他們一起玩。當然,有時孩子需要的也不是遊戲,而是一個可以讓他爬進去的懷裡,痛痛快快地哭訴一回說這針扎得好痛。

當孩子因為嘗試用遊戲的方式進行自我的心理修復,卻受到了大人的打擊或者懲罰,他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以後,他嘗試的就可能是一些不怎麼好玩的方式了,比如說找一根真正的針,扎小弟弟或家裡的貓。他們會暫且把情緒先壓制不說,但等到下次去看醫生時,他就會在診所裡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我們看到一個孩子表現出恐懼心理,暴力傾向,情緒失控時,卻停不下來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聯絡起來,分析一下。我們壓根就不會反思,孩子最近有足夠的遊戲發洩嗎?有充分機會講述他的心事嗎?我們通常停留在行為問題的表象層面談問題,那是最讓我們生氣擔憂的,但絕不去想用玩的方式把問題解決掉。

我的朋友蘿莉在遊樂場認識了一位母親,聊天之餘,和她的兩個小孩玩在了一起。蘿莉很喜歡和孩子打鬧成一片,那個三歲小女孩和她弟弟很快在她身上爬上爬下了。他們的媽媽覺得兩個孩子應該安靜一點。蘿莉還來不及勸阻,媽媽就已經過去把兩個孩子拉了下來,狠狠地打了姐姐的屁股。蘿莉雖然想告訴這位媽媽打小孩不對,但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一定聽不進去。於是她決定觀察那個捱打的小女孩。沒多久,這個女孩就找了一根棍子要去打弟弟。蘿莉走過去,輕輕地拉開她,拿走棍子,用一種玩笑的口吻說:“哦,不不不,你不可以這樣。”女孩大笑了起來,要和蘿莉再玩這個遊戲,揍弟弟的念頭已經飛到了九霄雲外。這位媽媽看到蘿莉不用吼叫不用處罰,卻把一個衝突成功地化解了。

不難想象,如果小女孩打了她弟弟會受到怎樣的處罰。母親可能會認為處罰這個女孩理所當然,而不會想到孩子的侵犯行為根由在她自己。幸運的是,這個事情被輕鬆地化解了。小女孩本想透過欺負比她更無力的弱小者,這種消極的渠道來發洩她先前受的氣,但遊戲讓她的情緒轉向了積極的方向。蘿莉也沒做多少,她無非就是待在孩子們的身邊,不讓他們受到傷害,用了輕鬆玩笑的口吻說話。其餘都是小女孩自己做的,用小玩偶代替了弟弟,玩起了“打小人”遊戲。

去醫院打針,被父母體罰,只是引出的兩個例子,在童年時受到傷害,需要心理治療的以千計以萬計都不為過。沒有人能事事遂願,也沒有誰的童年一直都是歡聲笑語,能夠永遠都不吃點虧受點委屈。

事情還不只是這樣。除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創傷之外,孩子每天還得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資訊,需要轉化吸收;在他們的生活周圍,每天都會湧現大量的新鮮事物,需要篩選分類。遊戲作為孩子的最愛,這時就能幫上他們的忙。做遊戲既能幫助孩子心理治療,又能為他們處理資訊,一舉兩得。

一位父親打電話向我求助,他女兒班上有幾位同學才開始學習英文,女兒覺得很是有趣。幾個星期了,每天放學回家路上,她都要求爸爸假裝用一種別的語言跟她對話。倆人一路上就嘰裡呱啦起來,裝作在說一種外語。這位父親有點擔心,怕別人聽到會以為他們是在嘲笑那些從俄國、日本移民來的孩子。我告訴他不用多慮,事實上他女兒在做的恰好相反,是在培養對這些人的共情心理,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她以遊戲的方式——她所知道的唯一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

快樂的遊戲可以方便地把一些小困擾解決了,但是當孩子情緒低落時,很難快樂遊戲。他們困在隔絕(isolation)或者無力(powerlessness)的絕境裡,不得其門而出。有時很難區別孩子究竟是隔絕還是無力。你的女兒說:“我不想玩足球,我討厭足球。”然後你想,到底是因為她踢得比隊友差所以覺得不好意思,還是因為她在足球隊裡交不到朋友?一個一年級孩子只要老師不在就欺負其他孩子。他是覺得無法融入其他孩子,但沒意識到這樣做只會使自己更加被排斥呢?還是他在檢試他自己的力量,看看能佔取多少,會引起什麼反應?

那些心靈經受過嚴重傷害的孩子,長時間地沉陷在隔離和無力的情緒裡而不能放鬆自如地遊戲。

即使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