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肯尼迪:法國決心要成為核大國,因為這是法國應該掌握的,它是使無論
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不冒風險就妄圖毀掉法國的唯一手段。戴高樂的表現是
寸權必爭,寸土不讓。為此戴高樂拉住聯邦德國。他要以法德聯合來增強與
美對抗的實力,甚至想用法國的核保護傘來取代美國。
戴高樂的做法讓阿登納很尷尬。一方面阿登納要強調法德聯合,並借法
國力量改組北約,增強北約實力,另一方面他仍然認為美國的核力量才是聯
邦德國安全最有力的保障。他兩邊都得罪不起,但這事做起來卻很難,往往
自相矛盾。為了保住法德聯合,阿登納支援戴高樂獨立於美、獨立於北約的
一些做法,甚至為了法德關係的鞏固,他默許了戴高樂反對肯尼迪“多邊核
力量”的立場。他說,這個計劃本身對西歐來說是不公平的。但他確實不願
開罪肯尼迪政府,因為德法兩國地位確實不同。肯尼迪顯然不理解阿登納的
良苦用心。這個老頭處處為戴高樂行動作解說惹惱了正想大幹一場的肯尼
迪,後者認為阿登納沒有搞清楚是誰在真正保衛歐洲,保衛聯邦德國。至少
在歐洲安全問題上,這一老一少失去了相互諒解的可能性。而阿登納想要歐
洲,也就註定了他會被卷在法美的泥坑裡出不來。
接下來就是柏林問題了。自“最後通牒”以後,赫魯曉夫一直藉此向西
方施加壓力。在華盛頓,總統顧問們眾說紛紜。過去迪安·艾奇遜要求堅決
不讓步,畢竟時代不同,肯尼迪班子裡的人都堅信總得要同赫魯曉夫談判。
爭來爭去也想來想去,最後肯尼迪在1961 年7 月的電視講話中明確規定了美
國不能作出讓步的三項條件,即:美國在西柏林的存在、美國對這個城市的
進入自由、以及居民的安全和他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這就是美國人的回答嗎?這就是他們決心捍衛西柏林權利的保證嗎?肯
尼迪根本沒有提到四大國對整個城市的權利。阿登納不能不對肯尼迪很失
望。過去的艾森豪威爾政府至少在口頭上不會吝惜對聯邦德國的承諾。肯尼
迪太自行其事,他竟然沒有事先告訴聯邦德國美國的立場。
8 月13 日發生了築牆事件,美國作出的最大反應,就是派了副總統約翰
遜去了一趟西柏林,而約翰遜除了“有聲有色地向柏林人民表明了美國將在
這個圍城中留下來的決心和意志”外,什麼也沒有做。美國其實也不想再做
什麼,只想承認現狀。肯尼迪不會屈從蘇聯的壓力而放棄柏林或德意志聯邦
共和國,但他同樣也不會為了柏林或德國問題而把同蘇聯人的談判引入僵
局。在阿登納看來,肯尼迪7 月電視講話的發表時美國就準備放棄支援德國
統一的口頭保證去同蘇聯人談判了,而這一點正是德美聯盟的基礎。
1963 年8 月,美蘇英三國簽訂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阿登納再度認為
訂立這個條約是為了在核問題上擺佈歐洲人,於是在政治觀念上,他便更傾
向於法國和歐洲。如果說在柏林牆修起時肯尼迪派來的一支軍隊曾喚起阿登
納的一些幻想和希望的話,那麼到這一刻,這種幻想和希望徹底落空。
從這個意義上,阿登納也不得不重視與法國的戴高樂建立某種形式的冷
戰陣線,這成了阿登納外交政策的唯一依靠。西方聯盟中只有戴高樂支援他
在柏林問題上對蘇採取強硬立場,同時也只有戴高樂支援他不承認波德之間
奧得一尼斯河邊界的立場。德美聯盟基礎的喪失使阿登納不得不傾全力於歐
洲政策,修補法德關係,戴高樂的每一個支援宣告在他看來都包含了巨大的
信任與理解。到這一刻,他已經顧不上與戴高樂歐洲觀存在著巨大差異了。
這裡我們再看1963 年1 月阿登納和戴高樂簽定的法德友好合作條約就會
有一種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把法德友好推向了高潮,同時也將阿登納後期外
交政策引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從整體來看,西德長遠政治目標的實現必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