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分得意,此時他的軍中的一個武官對他說了一件事: 佔據高地固然有利,但我軍糧少,要提防清軍抄襲後路。 然而洪承疇似乎興奮過度,把那個人訓了一頓,說: 我幹這行十幾年,還需要你提醒? 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這句話,就是他失敗的昀終原因。 因為就戰略而言,固守是昀好的方法,進攻是昀差的選擇,而更麻煩的是,當時的洪承
疇,在進攻之前,只帶了三天的糧食。 無論如何,只帶三天的糧食,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結論是,一貫英明的洪承疇,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昀終導致了戰敗。 我原本認為,這個結論很對,洪承疇很蠢,起碼這次很蠢。 後來我想了想,才發現,洪承疇不蠢,起碼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謬的行動背後,隱藏
著一個極為精明的打算。 其實洪承疇並不想進攻,他很清楚,進攻極為危險,但他沒有辦法。 因為有個人一直在催他,這個人的名字叫陳新甲,時任兵部尚書,而這位陳尚書的外號,
叫小楊嗣昌。 楊嗣昌同志的特點,是風風火火,玩命了幹,能得這個外號,可見陳大人也不白給。 自打洪承疇打持久戰,他就不斷催促出戰,要洪督師趕緊解決問題,是打是不打,多少
給個交代。 但洪承疇之所以出戰,不僅因為陳尚書嘮叨,像他這樣的老油條,是不會怕唐僧的。 '1767' 他之所以決定出戰,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字——沒錢。 我查過資料,明末時期的軍餉,以十萬人計,吃喝拉撒外加工資、獎金,至少在三十萬
兩白銀以上。 要在平時,這也是個大數,趕巧李自成、張獻忠都在鬧騰,要是洪承疇再耗個幾年,崇禎同志的褲子,估計都要當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疇不愧為名將,所以在出發前,他想出了一個絕招:只帶三天糧食。 要還沒明白,我就解釋一遍: 帶上三天糧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機會,就猛打一悶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對手斷後路。 如果沒有機會,看情形不妙,立馬就能跑,而且回來還能說,是糧食不夠了,才跑回來
的,對上面有了個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責任,真是比猴還精。 精過頭,就是蠢 如果換了別人;這個主意沒準也就成了;可惜,他的對手是皇太極。 皇太極不愧老牌軍事家,剛到松山,還在擦鼻血,看了幾眼,就發現了這個破綻。 八月二十日,就在洪承疇出發的第二天,他派遣將領突襲洪軍後路,佔領錦州筆架山糧
道。 “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洪承疇徹底休息了。 當然,當然,在徹底休息前,洪承疇還有一個選擇——突圍。 畢竟他手裡還有十幾萬人,要真玩命,還能試試。 於是他找來了手下的八大總兵,告訴他們事弁緊急,必須通力合作,然後,他細緻分配
了工作,從哪裡出發,到哪裡會合,一切安排妥當,散會。 我忘了說,在這八個總兵裡,有一個人,叫做王樸。 第二天,突圍開始。 按照洪承疇的計劃,突圍應該是很有秩序的,包括誰進攻,誰佯攻,誰殿後,大家排好
隊,慢慢來 可還沒等洪承疇同志喊一二三,兩個人就先跑了。 那兩個先跑的人,一個是王樸。 如果沒有重名,這位王樸兄,應該就是八年前,在黃河邊上收錢,放走諸位頭領的總兵
同志。 照此看來,他還是有進步的,八年前,收錢讓別人跑,現在撒腿就跑,也沒想著找皇太
極同志拿錢,實在難得。 而另一位帶頭逃跑的,史料記載有點爭議,但大多數人認為,是吳三桂。 '1768' 無論如何,反正是散了,徹底散了,全軍潰敗,無法收拾,十餘萬人土崩瓦解,被人殺
的,被踩死的,不計其數,損失五萬多人。 洪承疇還算是鎮定,關鍵時刻,找到了曹變蛟、丘民仰,還聚了上萬人,佔據松山城,
準備伺機撤退。 可是皇太極很不識相,非要解決洪承疇,開始圍城,勸降。 洪承疇拒不投降,派使者向京城求救。 可他足足等了半年,也沒有等來救兵,他很納悶,為什麼呢? 因為他糊塗了,就算用腳趾頭想,也能明白,援兵是絕不會到的。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