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1 / 4)

爺爺饒命。 很詭異的是,張獻忠同志非常和氣,他禮貌地把襄王同志扶起來,讓他坐好。 襄王很驚慌,他說,我的財寶都在這裡,任你搬用,別客氣。 張獻忠笑了,他說,你有辦法讓我不搬嗎? 襄王想想也是,於是他又說,那你想要什麼? 張獻忠又笑了:我要向你借一樣東西。 什麼東西? 腦袋。 在殺死襄王的時,張獻忠說:如果沒有你的腦袋,楊嗣昌是死不了的。 此時的楊嗣昌,剛得知張獻忠進入湖廣,正心急火燎地往回趕,趕到半路,訊息出來,出事了,襄陽被攻陷,襄王被殺。 此後的事情,按很多史料的說法,楊嗣昌非常惶恐,覺得崇禎不會饒他,害怕被追究領導責任,畏罪自殺。 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很無聊。 '1763' 如果是畏罪,按照楊嗣昌同志這些年的工作狀況,敗仗次數,陣亡人數,估計砍幾個來回,都夠了,他無需畏懼,只需要歉疚。 真實的狀況是,很久以前,楊嗣昌就身患重病,據說連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按照今天的標準,估計早就住進高幹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堅持,不能行走,就騎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擊張獻忠。我重複一遍,這並非畏懼,而是責任。 許多年來,無論時局如何動盪,無論事弁如何發展,無論旁人如何謾罵,彈劾,始終支援,保護,相信,相信我能挽回一切。

山崩地裂,不可動搖,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為知己者死。 所以當他得知襄王被殺時,他非常愧疚,愧疚於自己沒有能夠盡到責任,沒有能夠報答

一個知己的信任。 一個身患重病的人,是經不起歉疚的,所以幾天之後,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終究沒能完成自己的承諾。 他做得或許不夠好,卻已足夠多。 對於楊嗣昌的死,大致有兩種弁度,一種是當時的,一種是後來的,這兩種弁度,都可

以用一個字來形容——活該。 當時的人認為,這樣的一個人長期被皇帝信任,實在很不爽,應該死。 後來的人認為,他是劊子手,罪大惡極,應該死。 無論是當時的,還是後來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一個人,在絕境之中,真誠,無條件信任另一個人,而那個人終究沒有

辜負他的信任。 選擇,沒有選擇 楊嗣昌死了,崇禎很悲痛,連他爺爺輩的親戚(襄王)死了,他都沒這麼悲痛,非但沒

追究責任,還追認了一品頭銜,撫卹金養老金,一個都沒少。知己死了,沒法以死相報,以錢相報總是應該的。 其實和崇禎比起來,楊嗣昌是幸運的,死人雖說告別社會,但畢竟就此解脫,徹底拉倒。 而崇禎是不能拉倒的,因為他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一個更麻煩的問題。 崇禎十三年(1340),崇禎正忙著收拾張獻忠的時候,皇太極出兵了。 雖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這一次很不尋常。 因為他的目標,是錦州。 '1764'

自打幾次到關寧防線挖磚頭未果,皇太極就再也沒動過錦州的心思,估計是十幾年前被

袁崇煥打得太狠,打出了恐 x症,到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進攻的時候,都要不遠萬里,跑路、爬山、爬長城,實在太過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終於爆發,決定去打錦州。 但實踐證明,孫承宗確實舉世無雙,他設計的這條防線,歷經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

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騰皇太極。 皇太極同志派兵打了幾次,毫無結果,昀後終於怒了,決定全軍上陣。 同年四月,他發動所部兵力,包括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甚至連尚可喜、孔有德的漢

奸部隊,都調了出來,同時,還專門造了上百門大炮,對錦州發動了總攻。 守錦州的,是祖大壽 事情的發展告訴皇太極,當年他放走祖大壽,是比較不明智的。因為這位仁兄明顯沒有

念他的舊情,還很能幹,被圍了近三個月,覺得勢頭危險,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據說祖大壽的求援書,相當地強悍,非但沒喊救命,還說敵軍圍城,若援軍前來,

要小心敵人陷阱,不要輕敵冒進,我還撐得住,七八月沒問題 但崇禎實在夠意思,別說七八月,連七八天都沒想讓他等,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