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的。 所以他決定,不跑了,回頭,決戰曹文詔!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頭,伏擊曹文詔! 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猛人,還是伏擊比較靠譜。 他們伏擊的地點,叫做南原。 為保證圈套成功,他們圍住了附近的一群明軍,吸引曹文詔前來救援。 曹文詔來了,但在這裡,他看到了敵軍上千名騎兵,二話不說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進了圈套,伏兵四起。 應該說,伏兵還是有點作用的,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被衝散。 李都司估計是讀過史書的,至少看過淝水之戰,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鑑於曹文詔不知被衝到哪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用,明軍開
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闢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按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眾中。諸軍望見”。 拿著長矛,左衝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麼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別扯了,所以昀後的結果,只能是“大敗,僵
屍蔽野”。 數過來,這應該是第二次大敗了。但對於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 殘餘部隊的殘餘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復大敗,又復大敗。一路敗
到平涼,李都司終於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昀終無人倖免。 但到這份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西北之內,反軍所剩無幾。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他們的戲份,在這個
舞臺上,他們註定只是個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龍套並沒死,因為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頭頭死了,就另
找活路。 秉持這個原則,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為了生存,
繼續戰鬥。 '1681' 但鑑於陝西、甘肅打得太狠,他們跑到了山西。 雖說是半業餘組織,但吃了這麼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於是,在王嘉胤部將
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歷昀多,工齡
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鑑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 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 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
什麼急先鋒、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只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的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面的五位,外號你要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 闖王——高迎祥 八大王——張獻忠 曹操——羅汝才 闖塌天——劉國能 昀後,是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 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裡,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