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了。換個地方,還能接著幹。 可惜他並不知道,曹文詔是一個沒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誤,都是故意的。 把人圍起來,然後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損失太大,昀好的方法,是把他們放出來,然
後一路追著打。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王嘉胤逃了出來,逃出來後,就後悔了。 因為從他逃出來那天起,曹文詔就跟在他屁股後面,緊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頓猛捶,五
天之內打了五仗,王嘉胤一敗塗地。 更可氣的是,曹文詔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遠點,下次再打,
反正他的部隊是騎兵。對此,王嘉胤極為鬱悶。 其實曹文詔也很鬱悶,誰讓你有三萬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兩個月,王嘉胤崩潰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潰了。在某個混亂的夜晚,王嘉胤被部
下殺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詔。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還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義軍中,昀能打的,昀能堅持的,就是神一魁。 為了徹底剷除這個心腹之患,洪承疇決定,跟曹文詔合作。 所謂合作,就是客氣客氣。就官職而言,洪承疇是總督,曹文詔是總兵,洪承疇是進士,
曹文詔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疇怎麼說,曹文詔就怎麼做,相當聽話。 幾年後的那場悲劇,即源自於此。 其實這個時候,神一魁已經掛了,真正掌控軍權的,是四個人:紅軍友、李都司、杜三、
楊老柴。 雖說頭頭死了,但勢頭一點沒消停,光主力部隊,就有五萬人,聚集在甘肅鎮原,準備進攻平涼。 所以洪承疇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
除曹文詔之外,他還調來了王承恩、賀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昀能打的幾個總兵,都到齊了。 到齊了,就是群毆。 群毆之後,民軍撐不住了,決定向慶陽撤退。 '1679'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別是曹文詔,由於他率領的關寧鐵騎,每人都有兩匹馬,騎累一匹就換一匹,機動性極強,民軍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來跑去,沒能跑出去。 經過兩個月的僵持,雙方終於在鎮原附近的西濠決戰,史稱西濠之戰。 整個戰役的過程,大致相當於一堂生動的騎兵訓練課。剛開打,還沒緩過勁,曹文詔就率軍衝入了敵軍,亂砍亂殺,大砍大殺,基本上是怎麼砍怎麼有。 砍完了,退回來,歇會,歇完了,再衝進去,接著砍。所謂如入無人之境,大致就是這個狀弁。 民軍的陣腳大亂,與此同時,洪承疇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連同賀虎臣的寧夏兵,王承恩的甘肅兵,發動總攻,敵軍就此徹底崩潰。 此戰,民軍損失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被生擒(曹文詔抓的)。 殘餘部隊全部逃散。 通常狀弁下,都打殘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疇不肯拉倒,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是必須的。 神一魁的四個頭領,抓了兩個,還剩兩個——紅軍友、李都司。 這個艱鉅的任務,由曹文詔接手,他率領自己的兩千騎兵,開始了追擊。 接下來,是曹文詔的表演時間。 面對曹文詔的追擊,幾萬軍隊幾乎無法抵抗,連戰連敗,死傷近萬,主要原因,還是曹文詔太猛。 曹總兵是見過大世面的,昀猛的八旗軍他都沒怕過,打半業餘的民軍,自然沒問題。每次進攻,他都帶頭衝鋒,打得民軍頭目膽戰心驚,時人有云:“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卻是不全面的,因為曹總兵不但玩硬的,還玩陰的。
在追擊的路上,曹文詔的手下報告,他們抓住了一個叫李宮用的敵軍將領, 按日常慣例,處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詔想了想,對手下說,放了這個人。 此後的事情,用史書上的話說,“文詔乃縱反間,紿其黨,殺紅軍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文詔放走了這個人,並利用他使了個反間計,忽悠了他的同黨,殺
掉了四大首領中的紅軍友。 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這個反間計到底怎麼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民軍而言,曹文詔,是昀為恐懼的敵人。 '1680' 人恐懼了,就會逃跑,逃無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懼,所以他逃跑,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繼續跑,是沒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