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吵架,以武將的脾氣,大不了一氣之下動傢伙砍人,可是杜兄一氣之下,竟然出家當和尚了。 這實在是個奇怪的事,讓人怎麼都想不明白,可還沒等別人想明白,杜松就想明白了,於是又還俗,繼續幹他的殺人事業。 後來他升了官,到遼東當上了總兵,可是官升了,脾氣一點沒改,上陣打仗吃了虧(不算敗仗),換了別人,無非寫了檢討,下次再來。 可這位兄弟不知那根筋不對,竟然要自殺,好歹被人攔住還是不消停,一把火把軍需庫給燒了,論罪被趕回了家,這一次是重返故里。 雖說過了這麼多年,經歷了這麼多事,但他的同事們驚奇地發現,這人一點沒改,剛到
瀋陽(明軍總營)報到,就開始咋呼: “我這次來,就是活捉努爾哈赤的,你們誰都別跟我搶! ” 又不是什麼好事,誰跟你搶? 事實也證明,這個光榮任務,沒人跟他搶,連劉綎都不敢,於是昀精銳的西路軍,就成
為了他的部屬。 以上四路明軍,共計十二萬人,大致情況也就是這樣,大明人多,林子太大,什麼人都
有,什麼鳥都飛,混人、文人、猛人,一應俱全。
說漏了,還有個鳥人——遼東經略楊鎬。 楊鎬,是一個出過場的人,說實話,我不太想讓這人再出來,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導演,
沒有換演員的權力。 作為一個無奈的旁觀者,看著它的開幕和結束,除了嘆息,只有嘆息。 '1389' 參戰明軍由全國七省及朝鮮、葉赫部組成,並抽調得力將領指揮。全軍共十二萬人,號
稱四十七萬,這是自土木堡之變以來,明朝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要成事,需要十二萬人,但要壞事,一個人就夠了。 從這個角度講,楊鎬應該算是個很有成就的人。 自從朝鮮戰敗後,楊鎬很是消停了一陣。但這個人雖不會搞軍事,卻會搞關係,加上他
本人還比較老實,二十年後,又當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此外,他還加入了組織——浙黨。 當時的朝廷首輔,是浙黨的鐵桿方從哲,浙黨的首輔,自然要用浙黨的將領,於是這個光榮的任務,就落在了楊鎬的身上。 雖然後來許多東林黨拿楊鎬說事,攻擊方從哲,但公正地講,在這件事上,方先生也是個冤大頭。 我查了一下,楊鎬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詳,但他是萬曆八年(1580)的進士,考慮到他的智商和表現,二十歲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實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來,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時候,楊大爺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當時的武將中,資歷老、打過仗的,估計也就他了。 方首輔沒有選擇的餘地。 所以,這場戰爭的結局,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楊鎬坐鎮瀋陽,宣佈出兵。 下令後不久,回報: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楊鎬說,今天出兵。 下令後不久,又回報: 遼東地區降雪,行軍道路泥濘,請求延後。 幾十年來,楊鎬先生雖說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還行,很少跟人紅臉,對於合理化建議,
他也比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好人不怕,壞人也不怕,就怕時好時壞、無端抽風的人。 楊鎬偏偏就是個抽風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問題,突然發火了: “國家養士,只為今日,若臨機推阻,軍法從事! ” 完事還把尚方寶劍掛在門外,那意思是,誰敢再說話,來一個幹一個。 窩囊了幾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賀。 '1390'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就讓楊先生雄不起來了。 按照慣例,出師之前,要搞個儀式,一般是找個叛徒、漢奸類的人物殺掉祭旗,然後再
殺幾頭牲口祭天。 祭旗的時候,找了撫順的一個逃兵,一儀下去,幹掉了,可祭天的時候,卻出了大問題。 事實證明,有時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難得多,祭天的這頭牛,不知是神牛下凡,還是殺
牛儀太糙,反正是用儀捅、用腳揣,折騰了好幾次,才把這牛幹掉。 封建社會,自然要搞點封建迷信,祭天的時候出了這事,大家都議論紛紛,然而楊鎬先
生卻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