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換句話說,輪也輪到他了。 史書上對於這位仁兄的評價大都比較一致:什麼廢物、愚蠢,不一而同。 對此,我都同意,但我認為,他至少是個勇敢的人。 明知是黑鍋,依然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去背,難道不勇敢嗎? 而他之所以失敗,實在不是弁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因為他面對的敵人,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明朝昀可怕的敵人,戰場應變極快,騎兵戰術使用精湛,他的軍事能力,可
與大明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名將相媲美。 毫無疑問,他是這個時代昀為強悍、昀具天賦的軍事將領,之一 他或許很好,很強大,卻絕非沒有對手。 事實上,他宿命的剋星已然出現,就在他的眼前——不只一個。 王在晉到達遼東後,非常努力,非常勤奮,他日夜不停地勘查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經
過幾天幾夜的刻苦專研,終於想出了一個防禦方案。 具體方案是這樣的,王在晉認為,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為了保證防禦縱深,他決定再修一座新城,用來保衛山海關,而這座新城就在山海關外八里的八里鋪。 王在晉做事十分認真,他不但選好了位置,還擬好了預算,兵力等等,然後一併上交皇
帝。 天啟皇帝看後大為高興,立即批覆同意,還從國庫中撥出了工程款。 應該說,王在晉的熱情是值得肯定的,弁度是值得尊重的,創意是值得鼓勵的,而全盤
的計劃,是值得唾棄的。 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因為一旦山海關被攻破,京城就將毫無防衛,唾手可得,雖說山海關沿線很堅固,很結實,但畢竟是磚牆,不是高壓電網,如果努爾哈赤玩一根筋,拼死往
城牆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計也啃穿了。 在這一點上,王在晉的看法是正確的。 但這也是他唯一正確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鬧。 哪裡胡鬧,我就不說了,等一會有人說。 總之,如按此方案執行,山海關破矣,京城丟矣,大明亡矣。 對於這一結果,王在晉不知道,天啟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說。 就在一切幾乎無可挽回的時候,一封群眾來信,徹底改變了這個悲慘的命運。 '1433' 這封信是王在晉的部下寫的,並透過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葉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題
思想只有一條:王在晉的方案是錯誤的。 這下葉大人頭疼了,他干政治是老手,幹軍事卻是菜鳥,想來想去,這個主意拿不了,於是他跑去找皇帝。 可是皇帝大人除了做木匠是把好手,基本都是抓瞎,他也吃不準,於是,他又去找了另
一個人。
天驚地動,力挽狂瀾,由此開始。 “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 這句話,來自於一個人的傳記。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復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將
權力交給他,穩定固守現有的國土,是可以的。 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 因為這句話,出自於《明史》。說這句話的人,是清代的史官。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認定,在清代,這是一句相當反動的話。 因為它的隱含意思是: 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無法取得天下的。 在清朝統治下,捧著清朝飯碗,說這樣的話,是要掉腦袋的。 可是他們說了,他們不但說了,還寫了下來,並且流傳千古,卻沒有一個人,因此受到
任何懲罰。 因為他們所說的,是鐵一般的事實,是清朝統治者無法否認的事實。 與此同時,他們還用一種十分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人的崇敬。 在長達二百二十卷、記載近千人事蹟的明史傳記中,無數為後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
和別人擠成一團。 而在這個人的傳記裡,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孫。 這個人不是徐達,徐達的傳記裡,有常遇春。 不是劉伯溫,劉伯溫的傳記裡,有宋濂、葉琛、章溢。 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傳記裡,還搭配了他的門人冀元亨。 也不是張居正,張大人和他的老師徐階、老對頭高拱在一個傳記裡。 當然,更不是袁崇煥,袁將軍住得相當擠,他的傳記裡,還有十個人。 這個人是孫承宗。 明末昀偉大的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