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馬來報,他竟然還不相信,等敗退日軍前來親身說法,他才大驚失色,直到晚上才趕回蔚山。 '1250' 二十三日夜,各路明軍陸續到齊,除左路楊鎬、右路麻貴外,中路軍董策一部也已趕到,共四萬餘人,成功實現合圍。
對麻貴而言,一切都很順利,三個月前,他僅憑七千餘人,就嚇退了十餘萬日軍,兩個月後,他得到了增援,併成功地分割了日軍,包圍了敵城。現在,他相信,昀終的勝利即將到來。
實在太順利了,順利得超出了想象。 古語云:反常者必不久。 第二天,事情出現了變化。 明軍沒有絲毫鬆懈,於凌晨再次發起了猛攻,而戰局的發展與麻貴設想的一摸一樣,日
軍雖頑強抵抗,但在明軍的火炮猛攻下,逐漸不支,而更出奇的是,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城內突起大火,亂上加亂的日軍再也扛不住了,隨即撤往內城高地。 到目前為止,命運之神始終在對麻貴微笑,現在,他準備哭了。 日軍盤踞的地方,叫做島山營,此地建於陡坡上,城牆由石塊築成,極其堅固,是加藤清正的傑作。 雖然這位仁兄在日本國內被稱為名將,但就其戰場表現來看,實在是慘不忍睹,不過此人倒也並非一無是處,在某些方面,他還是很有水準的,比如說——搞工程。 在修築工事和城樓方面,加藤清正是個十分合格的包工頭,工作認真細緻,日本國內的許多堅固城池,都出自他的手筆。而島山營,正是他的得意之作。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不能勉強的,打仗就是其中之一。 明軍士氣旺盛,人多勢眾,火炮齊發,日軍士氣低落,人少勢孤,槍炮很少,無論怎麼分析,明軍都是穩贏的。 但現實是殘酷的,明軍的攻擊失敗了,只有一個原因——地形。 日軍城池依山而建,不但高,而且陡,雲梯架不上,弓箭也射不到,火炮雖有效果,但面對石頭城,殺傷力有限,加上敵軍防守嚴密,明軍仰攻一天,毫無建樹,只能收兵回營。
弓箭火炮都不頂用,雲梯又太短,想來想去,也只有爬了。
於是自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在炮火的掩護下,明軍開始爬山。 二十六日,明軍休息,朝軍奉命爬山,被擊退。 二十七日,明軍繼續爬山,未果。 二十七日夜,經過商議,明軍決定改變策略,以炮火掩護,準備柴草,借火箭射入城,
發動火攻。 二十八日,大雨。
正文 '1251''1300' '1251' 從天堂到地獄,這大概就是麻貴現在的感覺。攻擊不利,好不容易想了個招,又被天氣
攪亂了。但事實上,一切才剛開始,因為據說地獄有十八層,而他剛進門。 就在二十八日下午,麻貴得知了另一個訊息——小西行長就要來了。 作為兵力昀多,腦袋昀好使的日軍將領,小西行長輕易擺脫了朝軍的糾纏,率領船隊日
夜兼程,向蔚山趕來。加藤清正可以死,但蔚山不能丟,雖說平時勢不兩立,但現在同乘一條破船,只能拉兄弟一把了。 形勢越來越嚴重了,目前久攻不下,士氣不振,如果讓敵軍成功會師,明軍就有被分割包圍的危險。 敵人越來越多,沒有預備隊,沒有援軍。打到這個份上,如稍有不慎,後果將不堪設想。許多將領紛紛建議,應儘早撤退。 經過慎重考慮,麻貴終於做出了決定——圍城。 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不已的抉擇,但麻貴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他敏銳地意識到,如果就此撤退,敵軍將趁勢追擊,大敗不可避免,雖然日軍援軍已到,但決定戰鬥成敗的,卻是城內的敵人。只要殘敵覆滅,勝利仍將屬於自己。
於是他調整了作戰部署,派部將盧繼忠率軍三千堵住江口,組織火炮弓箭,加強防禦。高策則帶兵監視釜山及泗川日軍,其餘部隊集結於城下,斷絕敵人的一切補給,總之一句話:打不死,就圍死!
麻貴的決定是明智的。因為此時明軍處境不佳,日軍卻更慘,基本上算是山窮水盡,城內沒有水源,只能喝雨水,糧食吃光了,石頭又不能啃。打仗還能提提神,不打就真沒辦法了。
於是在明軍圍困兩天後,加藤清正主動派人送信給楊鎬,表示希望講和,楊鎬倒也實在,說你出來吧,出來我和你談判。 加藤清正回覆,你們明朝人不守信,我不出來。 在我看來,這就是隨意忽悠的惡果。 日軍的境況持續惡化,之前日軍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