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珍貴的禮物,他看著顧璘的肚子,隨即作出了一個準確的
判斷——自己多了一條用不了的腰帶。 '1037' 張秀才捧著腰帶回去備考了,顧璘也收起了原先滿面欣賞的表情,跑去找到了主考官,
下了這樣一道命令: “這科無論張居正答卷如何,都絕不能讓他中第! ” 這是一個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決定,顧巡撫翻臉的速度似乎也太快了點,但巡
撫的命令自然是要聽的,於是張秀才費盡心機寫出的一張答卷成了廢紙,打破楊廷和先生紀錄的機會也就此失去。 鬱悶到了極點的張居正回到了家鄉,開始苦讀詩書,準備三年後的那次考試,矇在鼓裡的他想破腦袋也想不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多年以後,張居正再次遇見顧璘時,才終於得知原來罪魁禍首正是這位巡撫大人,但他沒有絲毫的埋怨,反而感動得痛哭流涕。
顧璘實在是一個難得的好人,他曾親眼見過無數像張居正這樣的年輕人,身負絕學才華橫溢,卻因為年少成名而得意忘形,昀終成為了一個四處遊蕩以風流才子自居的平庸官僚。所以當他看見張居正的時候,便決定不讓這一悲劇再次上演。
只有經歷過磨難的人,才能夠走得更遠,張居正,你的未來很遠大。 嘉靖十九年(1540),帶著不甘與期望,張居正再次進入了考場,這一次他考中了舉人。 正如顧璘所料,張居正還是太年輕了,十六歲的他在一片讚賞聲中開始迷失,認定自己
中進士不過是個時間問題,書也不讀了,開始搞起了興趣小組之類的玩意,每天和一群所謂名士文人聚會,吃吃喝喝吟詩作對,轉眼到了第二年,張才子兩手一攤——不考了。 反正考上進士易如反掌,那還不如在家多玩幾年,這大致就是少年張居正的想法。
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不幹正事,每天只玩就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