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荊襄之處便曾數次託付諸葛瑾代為相求,而孔明身在荊州卻不願為劉表出力,面對兄長亦言孫伯符絕非是他明主,其時諸葛瑾便曾明問二弟之志,孔明只是笑而不言!後曹軍進軍荊州,諸葛一家順流而下到達揚州,恰逢此時劉備數次登門相訪,姿態放的極低誠意又是十足,幾次三番的瞭解之後便許之以驅馳。
聞聽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後,劉毅對其擇主之事是做過一番仔細分析的,其實此時能夠供孔明選擇的主公已然只剩下劉備孫策以及他自己。孔明天資聰慧自幼又有名師指導,苦學多年便有經天緯地之才,雖說天性之中比之龐統的桀驁不馴要謙和謹慎的多,可似這般的大才他心中的那份自傲是要遠勝常人的。自己的實力已然大成,麾下精兵百萬謀臣如雨戰將如雲,能提供諸葛亮發揮的空間的已然十分之小,倘若臥龍與鳳雛一般投效劉毅,張虎、戲志才、賈詡將會成為諸葛之上的幾座大山,這種情況對自傲的諸葛而言應是無法接受的。
曹操乃是攻伐荊襄之人自然不在孔明的考慮範圍之中,而孫策的情形與劉毅大致相似手下亦是文武眾多,還有著周瑜魯肅包括其兄長在內的這般智謀之士,初出茅廬的他亦未必可以得到小霸王的一力器重,畢竟在之人用人之上孫策並無劉毅曹操一般的名聲,倘若不能得到主公的完全信任,孔明怕也沒有將自己實力盡數發揮的空間,恰好此時劉玄德擊敗小霸王佔據揚州,此人素有仁德之名又是大漢宗親,更重要的一點是在他身邊不乏蓋世良將卻少了一個運籌帷幄的謀臣!種種條件皆以具備加之劉備自己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臥龍的出山在此處便是順理成章了,可能在孔明的心中也有力助劉備挽狂瀾於既倒的雄心壯志,須知今世劉毅的實力與威勢還要勝過當時的曹操。
劉毅的這個判斷並未對手下一眾謀臣有任何的隱瞞,龐統在之中便是對此最為贊成的一個,朗生對孔明的分析是透過後世的所見與今世的形勢分析結合而得,而龐統卻是此時最為了解諸葛亮的人,二人對此都是一般見解其投奔劉備的原因怕是雖不中意亦不遠矣了。當時的孔明也的確是如此作想,能夠將劉毅擊敗才是對他最大的挑戰!
孔明到達長沙之時諸葛瑾正在城外調集軍糧器械等物,聞聽二弟前來他心中是頗為訝異的,當然對於主公的所令他不會拒絕,當即便趕回城中在府中偏堂與兄弟相見,亂世之中兩兄弟也是聚少離多,如今相聚已然是各為其主,自是別有一番感慨!離家之時二弟尚是孩童,前番回荊州相見之時卻是英姿勃發的青年,如今經過揚州兩年的歷練,其與俊朗飄逸之中帶著成熟穩重,令得諸葛瑾這個長兄亦是心中欣然,只是暗暗嘆息他們以兄弟之親卻不能同在一主手下效力,不過以他的對孔明的瞭解,只要二弟堅定了心思任誰也難以言語動之。
在內堂中諸葛亮先以使臣之禮與諸葛瑾相見,對自己此番的來意也並未有任何的隱瞞,如今兩家和則兩利,分則兩害,孔明相信只要揚州帶著足夠的誠意而來他應該是可以打動孫策出兵相助的,飛虎軍一旦在長江之上站穩陣腳不但對揚州是巨大的威脅,孫伯符的所領亦會在其攻擊範圍之中!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哪怕劉毅在其中再有什麼奇謀妙計亦定難將之改變,一味隱晦自己的想法倒是不顯其誠了。
聽完二弟之言,諸葛瑾對其所論還是比較讚賞的,孔明言語之中都是中規中矩,並沒有任何利用他們兄弟之情的意思,對形勢的分析也是十分精細到位,表現的十分坦然!此來長沙之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便有過商議,若是孫策出兵他們便可堅定渡江以助中原戰局的決心,可真若為之所拒哪怕不尊之前與曹操的約定這兵定也是出不得了,揚州當會立刻傾盡一切力量加強自身的防衛,此時出兵後路隨時會被甘寧飛虎軍斷絕,對手又都是沙場宿將智謀高深之輩,在這種情形之下與之相對就以他的自信也是敗多勝少,又豈能強行為之?
待將此來的諸事對諸葛瑾做了一個大概的介紹之後,孔明這才以大禮參見兄長,與其共敘兄弟之義,再無半點涉及眼下戰事分毫,在長沙州府之中,兩兄弟這一番談論自然躲不過孫策軍的耳目,見諸葛亮如此公私分明先公後似便是周瑜魯肅二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晚間便由二人在內堂之中設宴款待揚州來使,說是宴席堂中卻唯有三人,這孫劉兩家是否聯合恐怕在今晚之後便會分解。
第九百六十五章 合則力眾
三國演義之中羅貫中描述諸葛亮“身長八尺、器宇軒昂,觀之有神仙之姿”,其刻畫可謂入木三分,端坐與長沙府內堂之中的孔明峨冠博帶,英偉不凡,與之相對便覺一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