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對軍心造成一定的影響可他相信憑藉長安營士卒的素質是可以將之調整過來的,不過茲事體大,張虎雖將戰事盡付與他可軍師在場他還是希望其能有所指示。
“張平率所部人馬再衝擊一陣以攻為守,公行,全營撤守漢中!”一直沉默不語的軍師終於有了動靜,可此言一出卻又出乎了在座大多數將領的預料,眼前形勢雖亦緊迫卻還似乎未到十萬火急的關頭。
漢中一戰雙方主帥曹操張虎皆為知兵之輩,可說是高手對決,但往往這樣事關全域性的大戰未必便能稱得上精彩,雙方對對方的目的與優勢都是一目瞭然,更不會留下太多的機會為敵所趁,“先為己之不可勝,再待敵之可勝。”成為共同的指導思想,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是要承擔一定風險的,且還很是需要對方的配合,而一旦雙方都是堂堂之陣,主帥謀慮相當,就會成為對峙拉鋸和硬實力的比拼,此處在青州一戰之中也表現的十分明顯,只不過此處處於優勢的換做了曹軍!
圍棋與象棋之道中有所謂“大賽無名局”的說法,為了切身利益考慮對陣雙方都會選擇最為穩妥的戰法,細膩的局面之中總是波瀾不興,對殺激烈的局面絕少出現,這一點在兵家之道上亦是相同!戰國之時有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秦趙各佔一半,每個人都有著極為輝煌的戰例,絕不乏精彩奇詭之戰法運用,可當這四大名將互相對壘之時,那種戰局卻真的是乏善可陳,顯得很是平淡。
長平之戰前期趙軍主將正是老將軍廉頗,面對白起數十萬優勢秦軍,他的應對之法就是固守,並未在其中運用任何太過高深的戰法,對於戰局的把握老實之極,甚至可說有些笨拙!但笨辦法在某些特定的局勢下就是最佳的應對之道,無論白起如何引誘示隙經驗豐富的廉頗就是不為所動,看上去似乎示弱但秦軍卻總無法擊破趙軍防線。
後來的事情大家很清楚,秦人反間流言二計並用,使得趙國臨陣換將,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老辣穩重的廉頗,面對白起的示敵以弱這位趙國名將趙奢之後全線出擊,正中敵之下懷,長平一戰白起坑殺四十萬精銳趙軍不但建立起了自己殺人王的聲名亦將秦國最為強大的對手趙國一舉擊敗,如此巨大的損失之後趙國亦只有守成之局!
後秦王嬴政令大將王翦領軍進攻趙國,率軍相抗的便是另一名將李牧,二人輸攻墨守勢均力敵,局面相持不下,此時又是李斯等人用反間之計使得趙國換將,李牧拒不從命竟被賜死!似乎反間計對趙王總是格外的好用,竟是略施不爽!大樹既倒,趙國豈有再能抗王翦之將?被秦軍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的掃進了歷史塵埃之中!
長平之戰老將廉頗戰略執行徹底,根據多年的戰陣經驗與雙方的實力對比做出了最為準確的判斷,如今這漢中之戰曹操對形勢的把控亦是一般,無論對面之敵是張虎還是劉毅,兵力的劣勢都是難以改變的,只要抓住這個主要方面一力擊之就是最佳戰法!作為進攻的一方,他的選擇比之當年的廉頗還要更為靈活機動,優勢也在不斷擴大。
與之相比張虎對戰局的認識不會在曹孟德之下,可他所受的掣肘卻要更多,米倉山、定軍山兩處皆是戰略要地,倘若他手中兵力略微充足,假使張遼的燕雲軍前番已在手中,那麼米倉山的失守絕不會出現,依託兩大險要加上鄞縣一地及馬超司州營的存在他便可構築起一條立體縱深的防線來應對曹軍大軍。可事實是他手中可用之兵不過司州長安二營不足十萬人馬,對漢中軍的戰力亦談不上了解太深,強要派燕軍鎮守此兩處不但會削弱正面抗衡對方的兵力且兩軍的協調還會成為更大的問題,此消彼長之下如今漢中的局面並不難理解。
用成易龍之策張虎可以肯定能夠拖延曹軍更多的時間,可身為主帥,又是燕王劉毅的謀主,他考慮到的層面比之張繡還要再高几分,霹靂罐一出,鄞縣便成焦土之地,眾將只能看見軍心士氣方面的損失,而張虎卻不得不考慮漢中之處的民心,此對燕王大業影響深遠。
一直以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心向背,成敗所在”在世人心中都只有某種象徵意義,便是張虎郭嘉這般的大才在此處的理解也要遠在劉毅之下,可司隸之戰面對來勢洶洶的韓張聯軍,子才算是徹底體會到了燕王口中人民戰爭的含義!倘若不是司隸百姓的大力相助,聯軍的退路怎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之內就變得千瘡百孔,大大拖延了其後撤的速度,為燕軍全殲韓張聯軍爭取了最為充裕的時間。
在司隸作戰燕軍的後勤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各種物資能在最短的時間被運送到制定的地點,步軍防禦陣地亦可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