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其他家人要麼很早就已經去世;要麼移居到南方。我告訴媽媽我們計劃搬到斜坡公園,她滿腹狐疑地問道:“你遷到了布魯克林?”對她而言,郊區才是“應許之地”。我們為什麼要在她想方設法離開的地方安家?
最熟悉的陌生人(4)
埃利塞:我曾寫信給收養註冊處。6個月後,我收到了關於生母的唯一資料,這份資料是我期盼已久的。註冊處來信告訴我,他們已同曾經安排我讓別人收養的一家收養機構——路易斯?威斯服務公司聯絡,要求他們將非公開資料寄給我。算是一種安慰吧,他們隨函寄來一張表格,列出我母親的各種特點,其中只有我母親的國籍(美國)和年齡(28歲)是現在填的。
我馬上算了算年齡:親生母親現在可能65歲左右,而非50出頭。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位懷孕的少女,遺棄我的時候生活在紐約黑社會的邊緣。我可以穩妥地排除許多可能是我親生母親的人選:她不是影星伊迪?塞吉維克。傳說1967年她在電影公司時與傳奇歌手鮑勃?迪倫逢場作戲……我對此一直持懷疑態度。我親生母親那時已28歲,完全可以撫養孩子,因此肯定是發生了不同尋常的事情,不然她不會將我遺棄。
我在布拉格學習電影3年之後,便回到了美國。28歲時,我經歷了平生第一次分娩的陣痛。以前,我一直以為,作為藝術家,我不得不在家庭和電影事業之間做出選擇。我選擇了虛幻的電影世界。在布拉格那神話般的城市裡,我渴望將彩色燈光變成影象的夢想最終變為現實。我被選送到著名的FAMU電影學院深造,參加一個國際課程班的學習。我打點行裝,深知自己已無回頭路。
我拍攝了一部16毫米短片《我偷走了幸福》。這部短片受到了好評,1996年被科羅拉多州特柳賴德電影節接受。這時,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我就像一位剛分娩的母親那樣驕傲、知足。然而,這一知足卻不完美。
我雖然對為了事業放棄家庭的理念深信不疑,但內心裡卻非常渴望擁有伴侶和孩子。我想即使自己從未懷孕,將來某一天總會有個任性的、被人遺棄的孩子進入我的生活。在我看來,我的那位同性戀摯友約翰會幫我撫養孩子的。
1968年,我的生母顯然還沒有做好撫養孩子的準備。不管她替我找養父母有多崇高的動機,但她最終還是將我遺棄了。這封信說明她如今並沒有在尋找我。
我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即生母的身高、體重和眼睛的顏色等特徵將永遠是個謎。
我曾要求收養機構提供有關資料。過了6個月之後,在2月寒冷的一天,我到家時看到寄自路易斯?威斯服務公司的掛號信,十分驚訝。他們是不是有新情況要告訴我?我的生母是不是在找我?我想回味這一時刻的酸甜苦辣,一邊倒飲料,點燃香菸,一邊盯著信封。
我品味著充滿期待的最後時刻,靈巧地開啟信封。我急切地瀏覽了這封信,很快我注意到第三句:“你於下午12點51分出生,是雙胞胎姐妹中的妹妹,你的生母28歲,是猶太單身女士。”
這句話雖然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卻驗證了我內心深處的揣測。一時間,往昔和現在彷彿交融在一起,意味雋永。我內心充滿著喜悅。
我緊張得屏住呼吸,一把抓起電話,打給一位知心朋友,想與他見面。起初我本能地想告訴朋友這一訊息。我想讓讓克勞德看看這封信,弄清楚我是不是在做夢。
在蒙帕納斯大街的一家比利時酒吧裡,我和55歲的文學愛好者讓克勞德在一起喝啤酒。到下午3點鐘左右,我們喝乾了一瓶啤酒。他同我一樣對我的發現感到非常吃驚。晚上我常常教他英語,之後便在一起喝酒,但他在酒吧裡同樣輕鬆自在。他穿著十分講究,常常將一品脫濃郁的比利時甜酒一飲而盡。我把這封信的一些細節講給他聽,他孩子般地感到好奇,眼睛瞪得大大的。
對於我而言,孿生姐姐是抽象的、模糊的,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去尋找答案。譬如:我們是異卵雙胞胎還是同卵雙胞胎?看著自己會是什麼樣的感覺?那是不是我總是喜歡端詳著鏡子或商店櫥窗中自己的原因?一想到她和我過著一樣的生活,和我一樣住在巴黎,提高著法語水平,讓克勞德和我不禁笑了起來。我們有多少次是擦肩而過?這時,我想起一部最受歡迎的電影,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的電影《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這部影片講述了一位年輕的法國姑娘到波蘭去,路上巧遇和她長相酷似的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