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園青坊老宅 作者:蝴蝶的出走

張師傅問:“還是老一套,一個侉餅兩根油條,外加一碗豆漿?”宜市老人還是喜歡把大餅叫“侉餅”,這和他們把北方人叫“侉子”一樣,是因為大餅由北方傳來的。

錢啟富今天高興,說:“不,今天我要醬麻油脆侉餅。”

這道早點,是這家大餅店特色點心,不過現在已經很少做了,“醬麻油脆侉餅”是把頭天沒有賣完的餅再放到爐子裡去烘,然後把烘脆了的餅拍碎,放上醬油和芝麻油,用開水衝了吃。

這道點心,比大餅包油條貴。錢啟富也是突然心血來潮,有點懷舊的感覺。人在心情好的時候,容易懷舊。

張師傅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有人要這道早點了,他答應馬上做,給錢啟富泡了一杯清茶,請他坐下等。

錢啟富邊喝著茶,邊看著張師傅做。看著看著,他發現抹餅面的蜂蜜水變成糖水了,烤餅的木炭也變成煤餅了。

錢啟富就開口挑刺了:“張師傅,你這樣做可是砸牌子啦。”

張師傅知道錢啟富要說什麼,嘆了一口氣,說:“如今世道變了,改革開放,什麼人都學做生意,沒有人願意做大餅了。還談得上什麼牌子不牌子,你看滿街還有幾家在做大餅油條?不掙錢,還虧!”

錢啟富說:“那你也不能用煤火烤大餅呀。”

張師傅說:“不用煤火用什麼?一套大餅油條才兩毛多錢,木炭多少錢一簍子?一簍子木炭能烤多少大餅?再加價哪還有人來吃呀?不加價,我又賠不起。”

錢啟富說:“我不是經常來嗎?”

張師傅說:“哎喲,像你這樣的老主顧還有多少?我做一天是一天�。”

正說著,錢啟富要去找的那位朋友走了進來,錢啟富馬上叫道:“張師傅,再做一套醬麻油脆侉餅,我要請客。”

那位朋友說:“喲,這可是多少年都沒有吃過了。”

錢啟富說:“胡老師,今天我請客。中午,我還要請你到望江樓去吃素席。”望江樓是萬佛寺裡的一家素菜館。

一會兒,張師傅把醬麻油脆侉餅端上來了,錢啟富和胡老師吃得滿心歡喜。

吃完早點,錢啟富說:“胡老師,今天我想請您看一樣東西。”

胡老師知道錢啟富在倒古玩,就問:“又找到好東西了?你是行家,怎麼請我看?”

錢啟富說:“這東西,您是行家。走,到您家去。”

在路上,錢啟富就告訴他說:“我找到一枚鄧石如的印章,邊款刻的是完白山人,石頭是田黃,想請胡老師幫著看看。”

胡老師一聽是鄧石如的印章,又是田黃,眼睛一亮,說:“完白山人是鄧石如的號啊,這可是如雷貫耳的金石大家,還是田黃刻的,那我可要沐浴焚香,大飽眼福了。”

到了胡老師的家裡,錢啟富從包裡拿出用紅綢子包著的印章,沒有直接交到胡老師的手上,而是恭恭敬敬地放在書案上。這是古玩界的一個規矩,兩個人鑑賞一件古玩的時候,一般不會直接遞到手上,而是一個人先放到桌上,另一個人再從桌上拿起來看。

胡老師恭恭敬敬地從書案上拿起那枚印章,用放大鏡來看。他先看石頭,再看印章的印文和邊款,看了約二十分鐘,才對錢啟富說:“這不是田黃,更不是鄧石如所刻。”

錢啟富一聽,呆了,不相信地說:“胡老師,你再看看,再看看。”

胡老師說:“不用看了,肯定不是田黃。不信你看——”說著,胡老師在書案上一個筆洗裡蘸一點水,點在印章上,然後拿一張宣紙,輕輕地拭了拭印章,宣紙上留下了淡淡的黃色,他說:“這是一塊巴林石,出在內蒙赤峰市北雅瑪吐山中,雖然它也是葉臘石,也是用來刻印章的好石頭,但價值無法和田黃比。另外,這肯定不是鄧石如刻的印章,是近代人仿的。你看,印章的印文是可以拓上去的,然後再臨摹著刻。但邊款就不可以了,一枚印章的邊款就像一個人的簽名,想臨摹很難很難的。這枚印章的邊款刀法太嫩,不可能是金石大家鄧石如刻的。”胡老師將那張變黃的宣紙遞給錢啟富看,“這也不可能是田黃,你看,這是將乳白的巴林石泡在黃色的顏料水裡染的色,騙人的。”

錢啟富沒有想到,閻王讓小鬼給騙了,那個老傅一直在他面前裝憨,原來這個農民騙起人來還真是天衣無縫。他急問:“這塊石頭值多少錢?”

胡老師說:“巴林石近些年才逐漸熱起來,因為壽山石基本上已經開採完了。田黃石從明代就開始熱起來了,到清末民初就已經基本上開完了。巴林石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