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晚上會有一股奇怪的“狐臊”,都和“狐仙”有關。他先是不信,後來就想,怎麼都扯上了狐狸呢?
今天在圖書館找資料時,偶然看到一篇《關於“狐精”的由來》的文章,就影印了一份帶回來琢磨琢磨。
這篇文章說,由於狐性格活潑,敏捷聰明,動作靈活,人們把狐看做較有靈性的動物。在《尚書》《詩經》《周易》《左傳》中,都有狐的記載。在戰國時,出現了以狐為原形的神獸,如《山海經·南山經之一》中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至此,狐被賦予作怪變異的能力。東漢趙曄所著《吳越春秋》中記載有禹娶白狐九尾的塗山女為妻的傳說。神奇的狐能變為人,這是狐狸成精的雛形。
魏晉南北朝時期,狐能變人的說法就流行起來。晉葛洪《抱朴子》就引《玉策記》雲:狐及狸狼皆八百歲,滿三百歲暫變為人形。其後的《玄中記》說得更活靈活現:狐五十歲能變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婦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狐被看做壽命長,神通大,富於變幻的動物。狐,既能成神,當然也能變成人,只不過變人只是未成神前的臨時狀態。在《太平廣記》中,收集了唐以前的“狐精”故事十二條,其中的狐多是以作祟害人的惡獸出現。
唐初,出現“狐狸精”的名稱,《太平廣記》卷447《狐神》條雲:唐初以來,百